第360章 陆北顾的《正统论》【求月票!】

陆北顾静立片刻,仔细览毕陈顗之文。

阁內眾人屏息凝神,皆知接下来陆北顾的回应,將决定这场论战的走向,更关乎大宋士林的顏面。

不过,看完之后,陆北顾却並未急於动笔。

他缓步至窗前,推开雕木欞,任由夜风拂面。

窗外灯火璀璨,映照著东京的夜空,更远处,是沉睡的中原山河。

沉思片刻之后,他方才提笔,饱蘸浓墨,同样写了一篇《正统论》。

“夫正统之论,非爭一地之得失,一朝之兴替,乃辨天命之所归,文明之所系,人心之所向。

盖闻天命之授受,非徒观其兵甲之盛,而在察其德化之醇;正统之归趋,不惟校其疆域之广,而在考其礼乐之兴。昔周公制礼,孔子作《春秋》,所以定名分、別华夷者。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犹尊周为正统者,何也?以周礼未坠也。

我朝復衣冠礼乐之制,继之以文治,修葺礼器,建隆祀典,刊校经籍,復兴科举,今太常雅乐犹存三代遗响,明堂郊祀恪守先王典章。

契丹本东胡別种,习於射猎,长於侵掠。今岁岁捺钵,四时游猎,五京並立,两制杂糅。未革部族之制则效汉法,譬若邯郸学步,未得汉礼之髓,先失从前之步,岂不谬哉!

况《禹贡》划野,冀州为王畿;《周礼》封建,中原为正朔。盖神皋奥区,乃阴阳之所和,圣贤之所產,守此则雅颂復振,道统不坠,文明有归。我朝治中原而临四夷,续汉唐之法统,允协古训,中国名实,於斯为盛,此即《诗经》『宅兹中国』之谓也。

契丹僻在朔漠,远绝文明腹心,今若以辽为正统,是使肃慎之墟凌驾邹鲁之乡,岂不悖哉?

且民心所向,即天意所彰,此理昭昭,万世不易。昔五代离乱,纲常扫地,生民倒悬,如坠涂炭。我朝戡乱定鼎,削平僭偽,息武夫跋扈之祸。而后更革弊政,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四海之內室有盖藏、野无饿殍,是故天下归心,此应民心以德承祚之明验也。

幽云之民,固陷膻腥,然百年之间,南望故国,未尝一日忘汉家衣冠。其民之箝口胁息於铁骑之下,非心悦诚服,实力屈势穷耳。

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然必以夏化夷,岂以夷变夏哉?”

陈顗看著陆北顾挥毫写就的《正统论》,一开始尚不觉得有什么,只觉得对方似乎没他有攻击性。

然而隨著他逐句读下去,阅读速度却越来越慢。

读完前几段,甚至浑身酒意都彻底消散了,整个人都开始全神贯注了起来。

陆北顾此文,在开篇並未如寻常辩驳那般,纠缠於“石敬瑭割幽云”等具体史实细节,亦或是唐之法统传承的枝节,因为纠结这些只会陷入到全然被动的境地。

陆北顾另闢蹊径,直指“正统”的核心根基,即正统的纯粹性与延续性。

在其观点里,什么是正统?不是朝代法统继承顺序,不是传国玉璽,而是三要素。

——天命、中原、人心!

这篇文章之所以看起来四平八稳,甚至没有过多激烈的言辞,是因为陆北顾根本不是在爭论辽宋哪一方更强,而是在重新定义“正统”的標准。

而这个新標准,几乎是为大宋量身定製,同时將辽国置於一个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企及的“仿效者”和“边缘者”位置。

陈顗身为辽国汉臣,且是真正深入研习儒学的士大夫,岂能看不出这篇文章的厉害?

冷汗,不知不觉间已浸湿了陈顗的內衫。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