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枝干凋敝

“儿臣谨遵圣谕,谨退……”

他缓缓退出了贞观殿,刘继隆看着他离去,心中不是滋味,但也没有苛责对方,毕竟是自己把他逼成这样的。

思绪间,他低下头继续处理奏表,而刘烈则是返回了东宫,见到了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刘烈。

“殿下……”

“回来的急切,先去寻阿耶,禀报京察的事情去了。”

刘烈看着比起曾经多了丝风韵的张妙音,随后向下看去,这才见到了已经八个多月大的菩萨郎。

“这是殿下之子,陛下取乳名为菩萨郎,说将名字留给殿下取。”

“便叫刘灏吧。”刘烈返程路上便已经想好了名字,张妙音点头应下,令人取来纸币,请刘烈写下名字后,便让人前往了宗人府,将刘灏的名字记载在玉碟上。

做完这些事情后,刘烈才与张妙音坐下说道:“这次京察,牵连了快三十八万人,但阿耶似乎觉得牵连太少了。”

“明岁某坐镇洛阳,届时恐怕得让几位先生多操劳费心,将牵连之人增多些。”

“几位先生家中,汝多送去些赏赐,此外也可趁此次机会,将几位先生拔擢些品秩了。”

张妙音听后点了点头:“几位先生毕竟是朝廷开科第一批的进士,如今的官职确实有些配不上他们的地位了。”

“不若将其擢升为正五品上下的官职,妾身再令人从东宫拨些赏赐去其府中?”

“嗯……”刘烈颔首,毕竟大汉承袭唐制,官职品秩的含权量还是很高的。

更何况后续最少还有两次京察,等京察彻底结束,自己就能将他们拔擢到正四品的官职了。

算算时间,几人高中进士到京察结束,满打满算也就六年左右,六年成为正四品官员,这晋升速度少有,四人也该满意了。

这般想着,刘烈开始专心逗弄刘灏,而朝廷针对北方的京察也在时间推移下缓缓收尾。

随着年关将至,拔擢的旨意也不断从南衙发出,跟着刘烈京察的那六千多官吏尽皆得到了拔擢。

他们中不少人被委任成为地方州县官员,少部分被选入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六科之中当差。

刘烈从今年的进士中挑选了不少干才,又将临州大学下乡从军为吏归来的两千多人尽收麾下,最后才从今年毕业的官学学子中挑选了不少干吏。

在“噼里啪啦”的新年爆竹声下,由八百余名官员带队,五千多吏员随从,并有北衙六军护卫的京察队伍于元宵节后继续开始京察。

剑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黔中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六道成为京察对象,六道有司官吏人人自危。

曾经那些反对的声音,因为京察的缘故消失大半,余下的尽数化作鸵鸟,纷纷低调谦虚的接受京察。

手段高明者,早已将自己的身后清扫了个干净,京察自然牵扯不出什么事情。

但绝大部分官员的手段并没有那么高明,因此他们的下场基本都是被京察官吏带着北衙六军从衙门、府中抓出,塞入马车后关入州狱之中。

在朝廷京察的时候,东畿、河南、淮南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水灾,即便朝廷已经在这么多年中,在中原各州县修建了无数的河渠堰堤,但人力在天灾面前确实弱小的可怜。

四个州,十二个县遭遇洪水,其中也包括了洛阳城。

两个月的大雨让黄河涨水漫出堤坝,就连横穿洛阳城的伊水都涨水二丈,从河道漫到了街道上,水深尺许。

若非刘继隆早就令人加固加高过伊水河堤,恐怕伊水能将整个洛阳城都吞没,百姓只能躲在屋顶求救,而不是现在从容的蹚水赶路。

紫薇城应天门楼前,刘继隆远眺被伊水淹没的洛阳城,面无表情的对身后的崔恕吩咐道:

“洪涝过后,必然会有瘟疫蔓延,需要小心防备瘟疫。”

“此外,伊水河堤再修高五尺。”

“臣领旨。”崔恕连忙应下,而刘继隆则是将目光看向他身后,皱眉道:“郑相公与萧相公呢?”

“二位相公病重,恐怕……”

崔恕还未开口,他身后的张瑛便迫不及待的率先开口,刘继隆目光瞥向他,他这才赶紧闭上嘴。

刘继隆将目光重新投向崔恕,崔恕躬身道:“二位相公身体抱恙,太医已经去为二位相公诊治了。”

“此外,荥阳郡王今日病重,太医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荥阳郡王自己挺过此关。”

崔恕无疑给刘继隆带来了则不好的消息,郑畋、萧沟倒下,荥阳郡王李商隐病重……

一时间,南衙之中能被依仗的只剩下了崔恕,而崔恕能力虽然不出众,但凭借资历,南衙之中确实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

“朕知道了。”

刘继隆并未多说,只是看了眼崔恕,便将目光重新投向了紫薇城外的景象。

半响过后,他返回了贞观殿休息,而涌入城内的污水也随着大雨渐渐停下而消退。

洪水过后,洛阳城内的街道里堆积了厚达数寸的泥土,南衙下令将这些泥土铲走,撒上生石灰并严苛要求洛阳百姓戴上粗布缝制的口罩。

在严苛的要求下,洛阳并未爆发疫病,但郑州、蔡州、宋州等邻近运河的地方还是爆发了规模不小的瘟疫。

尽管瘟疫被很快控制住,但因为疫病而死的百姓却数量不少。

随着洛阳城被清理干净,刘继隆便带着刘烈前往了荥阳郡王府,也见到了彼时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商隐。

七十三岁的他,耳朵似乎已经不灵光了,因此见到刘继隆到来时,他仿佛自说自话的对刘继隆行礼作揖。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不必行礼。”

“陛下,阿耶耳背,听不清陛下所说的话,请陛下恕罪。”

李衮师向刘继隆解释着,而刘继隆则是面色复杂的看向李商隐。

他此时戴着老镜,身形佝偻枯瘦,时不时抬头看向自己。

“平身!”

刘继隆拔高声音,李商隐这才听清了刘继隆的话,在李衮师搀扶下起身。

刘继隆示意他坐下,而李衮师之子李景阳则是为刘继隆搬来椅子。

眼见刘继隆坐下,李商隐才坐回到了榻上,呼吸声很大却不自知。

“都老了……”

瞧着李商隐这般模样,刘继隆心里忍不住叹气,同时又想到了河西。

若是自己继续拖延,是否自己日后也无法回到河西呢?

想到此处,刘继隆不免有些恍惚,而李商隐则是好似咆哮般开口道:

“陛下,臣老矣,恐不久于人世。”

“勿要如此说。”刘继隆只能拔高声音与他交谈。

李商隐摇摇头:“臣得以追随陛下三十载,开创大汉功业,高寿七十有三,早已没有任何遗憾。”

“若非陛下,臣恐怕只能在东川抑郁而终,陛下不必替臣感到惋惜。”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不免有些沉默,而李商隐则是依旧说道:

“若是臣离世,还望陛下勿要伤心,准许臣葬入邙山帝陵。”

“会的。”刘继隆知道李商隐的心愿后,便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与他说起了曾经的事情。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