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传出消息,投降及被俘的河东镇州兵将迁往云、朔、蔚三州,均分土地,发放耕牛和农具,鼓励耕种,并发十二石开荒粮。”
“代北及河东镇的牙将牙兵,尽数迁往安北都护府及丰州、胜州等处,均分田安置当地。”
刘继隆话音未落,声音便变得低沉起来:“若是有人敢于作乱,尽数镇压!”
“是。”王式心中了然,刘继隆是准备放出风声,让河东、代北的牙将牙兵自乱阵脚,继而动兵将他们之中的不安定者剪除。
对此,王式自然十分支持,毕竟他昔年处理银刀队比这还要狠辣。
“赫连铎、白义诚、米海万、李友金四人献土有功,兹授四人银青光禄大夫,护军。”
“四人若有愿往洛阳任京官者,擢授职官,其部迁往忠武、义成、宣武、山南东道等处,每户授田五十亩。”
“若不愿往,可安置当地,以其为刺史。”
对于赫连铎四人,刘继隆心里自然想把他们的部众都带到中原来进行同化,同时将他们安置到洛阳享受富贵。
这么做为的就是将代北胡多汉少的局面给解决,毕竟代北十数万胡人若是继续在当地驻牧,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作乱。
若是迁入中原,这十几万人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同化干净。
更何况中原三镇人口稀薄,百废待举,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汉人外迁,胡人内迁,只要把控好度,便能极大的扩大汉人生存空间。
不过他也不能现在就翻脸,逼赫连铎等人来中原,所以他给了赫连铎他们选择的机会。
“臣无异议。”王式只是思索片刻,便知道了刘继隆的想法,于是颔首应下。
刘继隆见状,则是对王式开口说道:“如今陛下已经将天平、义昌打作叛臣。”
“虽说斛斯光与陈靖崇二人鲜有差错,但吾还是想以汝为东面讨击使,节制河南三镇,汝以为如何?”
王式虽然被自己打得苦不堪言,却也不是斛斯光和陈靖崇能比的。
调王式东进,算是刘继隆为二人上的保险,毕竟朱温这厮可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刘继隆不相信这厮会在自己动兵后,老老实实的等待被包围。
“臣定不辱命……”
王式心头微微感动,他毕竟是大唐旧臣,又年老体弱。
以汉军的素质,中原三镇的六万大军足够扫平许多藩镇,甚至连大礼、渤海、契丹、奚等强敌都能重创。
尽管他只能调动三镇之中东征的三万兵马,却也是刘继隆对他莫大的信任了。
“此事便由你定夺,即日出发滑州,腊月前务必东进,以雷霆之势扫平二镇,保障来年春耕不受影响。”
“是!”
刘继隆简单吩咐过后,便看向李商隐说道:“国子监治下官学教习、学子数量,如今有多少了?”
李商隐见刘继隆询问,便知道不需要避讳,故此躬身道:“陇右大学学子三万四千余名,小学学子八万四千余名,其余诸道学子七万八千余名。”
“关西教习,计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提及此处,李商隐不免继续作揖:“此事,臣正与与殿下商议。”
“诸道纸笔砚墨,均有朝廷提供,每岁耗钱二百四十余万贯。”
“臣以为,如今陇右百姓大多变得富庶,朝廷也官员充足,是否可废除纸笔砚墨待遇,不再提供饭食。”
“若是如此,朝廷可在山南东、河东及东畿之地办学,使十数万学子获得读书识字的机会。”
刘继隆集中钱粮,保证小部分人读书,为的是培养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来充当官吏。
当初陇右百废待举,所以刘继隆用丝绸之路的收益来养数万学子。
如今几年过去,陇右学子数量翻了许多倍,继续维持陇右学子这样高的待遇,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朝廷岁入是有限的,陇右的资源多了,其它地方的资源就少。
李商隐宁愿废除陇右学子的高待遇,继而给予更多平民子弟学习的机会,也不愿意陇右一家独大。
对此,刘继隆没有直接同意,哪怕他知道李商隐说得对。
因为陇右的高待遇,本就是他默许的。
若是现在废除这些待遇,陇右出身的官吏肯定会纷纷奏表,甚至攻击李商隐。
“如今太平未定,暂且不必改变纸笔砚墨待遇,但免费饭食确实可以废除了。”
“自明年六月起,陇右各州县官学食堂仍旧开办,饭食依照当地物价制定。”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商隐松了口气,他知道刘继隆不会全部同意,能废除一条他已经十分高兴了。
“若是如此,陇右官学每年可省下三十万贯。”
陇右官学待遇,可见一斑,要知道饭食还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纸笔砚墨。
二人没有提及关西诸道的学子待遇是否废除,因为现在的关西除陇右外诸道,大部分都才安定不过两三年时间,还在恢复生产的阶段。
不过不管如何,随着天下统一,陇右和关西的这些高待遇都会陆续废除。
免费教育是必要时期的必要手段,但随着疆域和人口不断扩张变多,以当下的生产力,根本无法维持这种免费教育来面向天下人。
别说面向天下人,就算刘继隆偏心陇右,但陇右人口不断提升,陇右消耗的财政也会不断提升。
昔年只有四万多学子时,每年耗费不过五六十万贯,凭借丝绸香料贸易所获利润,加上金银铜矿的产出,足够供养他们。
如今才六年过去,这学子数量就翻了三倍,如此不断翻倍,便是集天下赋税都难肥陇右。
陇右这种集结大部分资源,培养一小撮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平定天下后,刘继隆便可以着手废除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几人道:“可还有事启奏?”
几人沉默不语,见状刘继隆示意几人退下,而王式与郑畋、罗隐、陆龟蒙都先后离去,只留下了高进达和李商隐。
高进达眉头紧锁,眼见没了外人,这才作揖道:“殿下,此举恐怕会引起不少官吏的不满……”
刘继隆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废除免费饭食,这算是刘继隆对陇右出身官吏将领的试探。
他可以给予麾下弟兄们富贵,因为他时代背景在这里,但大的国策方针是不会变的。
陇右的强盛,终会随着政策的转变而走向衰败,哪怕陇右子弟心有不甘也没办法。
陇右已经巩固,但云贵、辽东、西域、岭南等处还并未巩固。
想要巩固这些地方,就只能投入资源,然后才能慢慢获得回报。
刘继隆能庆幸的,就是自己面对的局势相较来说,还没有明初那么艰难。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明初四川经过蒙古人屠戮,仅有不足一百五十万人,而刘继隆手中四川部分的剑南道、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合计人口不下四百万。
相比较下,黔中及大礼、安南等处各类民族人口也不过三百万。
若是能通过战争解决一部分不安定份子,刘继隆则可以通过艰难、山南西、山南东等三道将黔中及云南大部分土地汉化。
历史窗口摆在这里,刘继隆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
在这个问题面前,所有人和势力都得让步……
“此事,且看看他们态度吧。”
刘继隆深吸口气,一句话便堵上了高进达的嘴。
高进达见状只能在心底叹气,而李商隐却十分清楚刘继隆想做什么。
对于刘继隆想做的事情,他通常都是支持的,毕竟如果没有刘继隆,他恐怕早就抑郁不得志而早亡了。
刘继隆抬手示意他们离开,二人也恭敬作揖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