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第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让吾尚公主?”

汉王府正堂内,刘继隆看着李商隐三人,脸色不免有些古怪。

纳宗室女为妃,这确实是安抚李唐旧臣的好手段,更何况刘继隆也没打算对李唐宗室赶尽杀绝。

如果能用尚公主的办法来安抚李唐宗室和旧臣,那无疑十分划算。

尽管平白无故矮了李漼一个辈分,但能把李漼呵护备至的女儿给纳做侧妃,刘继隆心里还是感觉到了些许舒坦。

想到此处,刘继隆看向王式、李商隐、郑畋三人,而这时得到消息的高进达与罗隐、陆龟蒙等人也走入了正堂,朝刘继隆作揖。

“你们都知道了?”

刘继隆询问高进达几人,他们则是颔首道:“消息流传很快,洛阳之中许多世家官员都得知了此事,不少官员都准备在正旦朝会联合奏表。”

高进达说着,目光也隐晦看向刘继隆,心里也期望刘继隆能答应此事。

不过他也清楚,此事只有刘继隆愿意才行,若是他不愿意,哪怕朝野联合奏表也无能为力。

“尚公主之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刘继隆佯装平静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让堂内六人松了口气。

不止是他们,还有站在角落的张延晖和三名起居注郎也是如此。

尽管他们希望刘继隆开创太平,但他们也不希望太宗血脉落得凄惨下场。

刘继隆此举,无疑安定了不少人心,相信几人对话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有意传出去。

“殿下,臣还有事启奏……”

高进达躬身作揖,刘继隆见状颔首,而高进达也凝重脸色道:

“河东柳氏、太原王氏、闻喜裴氏等河东士族,希望殿下能继续让各族子弟担任各州县官吏……”

高进达的话说出来口,原本正襟危坐的王式就有些坐不住了,毕竟他也是太原王氏分支的晋阳王氏出身。

如今发生这种事情,他自然要格外上心,必要时刻撇清关系。

他下意识看向了刘继隆,却见刘继隆脸色不变,但眼神却变得凌厉了几分。

对于世家豪强,刘继隆想来没有什么好感,他东进速度之所以这么慢,大部分原因还是想着破而立后。

这个“破”,不仅仅是指破坏原有的秩序,还有原本的阶级。

世家豪强的阶级,和后世朴素的阶级观大有不同,因为贵族世家垄断上升通道从先秦至今,足有数千年。

哪怕科举制让平民百姓看到了上升的可能,但这道光终究还是太微弱,根本无法动摇世家豪强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科举虽然是一道光,但连庶族都无法照亮,更别提平头百姓了。

反倒是从安史之乱以来,在百姓心中唯有参军出头,才能勉强看到世家豪强的背影。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宛若首陀罗、达利特面对婆罗门,哪怕财富跟上来了,心理也难以越过这关。

对于百姓这种观念,刘继隆要彻底将其打破。

最好的办法是举起屠刀,例如黄巢在淮南、河南、东畿等地的流窜和屠杀,直接导致了二十八家世家破败。

诸多跟随李漼东逃的关西世家,更是被黄巢在洛阳重创。

正因如此,刘继隆在中原三镇和东畿之地,并未遭遇太大阻力,阻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洛阳四周。

河东道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河东道的这些世家才会敢于和刘继隆谈条件。

对于他们,刘继隆自然恨不得除之后快,但如今天下还未到手,他还需要做做表面样子。

深吸口气,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

“洛阳尚有不少官员缺额,河东诸多世家,可以此举荐族中子弟。”

“至于地方官吏,还是以陇右科考学子为主吧。”

见他这么说,郑畋便躬身道:“殿下,朝廷已有三年未曾科举,不若趁此机会科举,以此诸世家以庸才滥竽充数。”

郑畋虽然也是名望,并且还是五姓七望中的荥阳郑氏,但他的建议主要还是为了防止庸才涌入朝廷。

毕竟经过杨玄冀的事情后,郑畋这才发现,比起路岩那样表里不一的人,诸如杨玄冀这种蠢人才是最可怕的。

路岩起码还知道自己因何而富贵,不至于干出太离谱的事情,但杨玄冀这种蠢人就不同了。

想到这里,郑畋努力呼吸来平复情绪。

只是等他抬头时,刘继隆却摇头道:“科举之事暂且不急,如今天下未定,暂不用着急科举。”

他应付着郑畋,只因为他有自己的打算。

他让世家自己举荐子弟,无异于放低身段,主动向世家示好,低人一等,使得世家将他看轻。

只要世家被麻痹了,那等他一统天下,关西学子陆续成材时,他就可以对全天下的世家豪强下手了。

对刘继隆来说,如何让平头百姓觉得自己与世家豪强并无区别?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百姓所能见到的官吏,尽数更换为与他们相同身份的平民。

只要让他们清楚,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文笔做官,那世家豪强以文笔垄断上升通道的印象便破碎了。

当然仅仅只是这样还不足够,因为摆在刘继隆面前还有个艰难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资源的问题。

在两方阶级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匹配的局面下,他需要先把平民教育资源提高,然后才能进行科举。

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下,教育底子浅薄的普通百姓,大部分是肯定考不过世家子弟的。

所以他需要先把普通百姓的教育底子夯实,然后才能推行公平竞争。

在这样的局势下,科举只能暂停,如明初朱元璋停罢科举,以及国初停罢高考是一个道理。

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哪怕是初步的调整,也需要耗费一二十年时间才能解决,尤为漫长。

刘继隆虽然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但也不敢说自己能竟全功,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

在他有生之年,只需要将平民教育资源拔高到一定程度就足够了。

再往后的事情,只能交给后人操办……

倒不是他相信后人的智慧,只是人力有穷时,他不可能面面俱到。

思绪间,他将目光重新投向王式与李商隐,分别对二人说道:

“此次北征收复河东道,我军阵殁伤残将士计五千四百四十二人,他们的抚恤必须落实。”

“眼下朝廷兵马不足二十八万,而河东道仅有四万四千余人,河北道则驻兵仅二万。”

“易州、定州虽然遭遇李克用掳掠,但二州人口尚有二三十万数。”

“河东道补全五万兵马,河北道再募兵二万,兵部可有压力?”

王式闻言作揖:“各州县军器坊内存有十二万套甲胄,其中北征俘获甲胄不下四万,补全河东道兵马及河北道募兵所用甲胄,绰绰有余。”

“臣想询问殿下,河东道投降及被俘两万四千余兵马,及代北被俘四千多兵马应该如何处置?”

“此外,代北赫连铎等五部所求,殿下准备如何应允?”

王式提出了几个急需处理的问题,刘继隆听后也沉吟下来,返程路上他便在考虑此事,如今心底已经有章程了。

河东牙将本十分跋扈,但昔年被王铎率李克用、张淮鼎等人屠杀过一次,距今不过三年时间。

不过牙将虽然被诛杀了,但牙兵却没有被牵连太多,这就导致河东镇内兵马的风气,其实一点不输于河朔、河北三镇。

这群世袭罔替的牙将牙兵,定然不可能接受回去种田的安排,说难听点他们甚至不会种田。

好在牙将牙兵始终是少数,大部分的州兵都是农家子弟出身,只要均分田地,他们还是能回去务农为生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