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设立通政邮递司经历所,重新整合驿路,建立海上驿站。
事无巨细,都要张居正最后拍板。
饶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也有些不堪重负了。
张居正看了一眼身边的高拱。
户部忙,吏部也忙。
吏科试第一批的吏员,已经在国子监完成了三个月的初任培训,经过吏部的结业考核,已经安排在顺天府府县衙门了。
吏科试一共录取了二百四十人,全部通过了结业考试,随着这批吏员到任,京畿地区的商税征收也提上了日程。
商税的收入,成为外廷关注的重点。
其实市舶税也是一种商税,既然几个港口的市舶税能收四百万两,那商税呢?
朝堂上下,都对商税充满了期待。
高拱也明白吏员的重要性,命令吏部上下盯着顺天府的官吏,又让六科和都察院也派遣言官巡查。
商税要征,这已经成为朝堂的共识,四民道德说也已经流传开,交税本身就是“商德”之一。
但如果地方官吏为了自己的政绩,横征暴敛,又会影响京畿地区的正常商业活动,让好不容易繁荣起来的京畿地区再次衰落。
高拱这些日子为了这些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吏部上下都被折腾的够呛。
另外刑部那边,刑部侍郎李一元主持编修的《大明民律》初稿已经完成,这也需要内阁审阅。
高拱白天忙着新吏的事情,晚上还要回去一页一页的审阅《大明民律》。
这位精力超凡的高阁老,也熬出了黑眼圈。
张居正又看着赵贞吉的座位。
赵阁老的座位空着,这些日子他忙着武监的事情,今日又去视察武监了。
皇帝对于武监很上心,又担心刚上任的兵部尚书曹邦辅在兵部不能服众,就将督办武监的工作都交给了赵贞吉。
这些日子赵贞吉又要忙着武监建设的事情,督导工部将武监校舍建好,又要往来于兵部礼部等衙门,完成第一批武监生员的招收。
最重视名士气度,以往最爱讲学的赵阁老,每日都行色匆匆,就连他最爱的心学讲学活动都停了。
这才三月份,内阁就忙成这个样子。
张居正拿起了通政司送来的奏疏,看到苏泽熟悉的字体,又看到奏疏封面上《请增补阁臣疏》,张居正眼睛也亮了起来。
——
《请增补阁臣疏》?
隆庆皇帝看着张居正的奏疏,向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问道:
“阁务竟然繁重到了这个地步?”
李芳连忙说道:
“陛下,今年内阁票拟的奏疏,要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加上各部事务繁多,很多都需要阁老们牵线协调,内阁确实比往年更忙碌了。”
李芳怕皇帝不信,又说道:
“吏科试,武监,会计录,都是阁老在抓的,还有九边马市和通政司改制的事情。”
隆庆皇帝脑海中闪过一个身影,好像这些事情都和苏泽有关?
隆庆皇帝看着“始作俑者”的奏疏,嘴角也露出笑意。
苏泽的奏疏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最近朝廷事务繁重,内阁政务淤塞,请求增补内阁成员来分担阁老们的负担。
最后苏泽还“威胁”皇帝,如果再不增补阁臣,要是哪位阁老也累病了,朝廷的政务就要停摆了。
隆庆皇帝看完奏疏,又翻看奏疏前的票拟意见。
次辅高拱,三辅张居正,四辅赵贞吉都赞同,请求皇帝要么把李阁老请回来,要么增补阁臣,要不然内阁的活儿没法干了!
看到自己的“内阁”如此团结,隆庆皇帝嘴角也有些压不住。
他向李芳说道:“几位师傅意见一致,那就让吏部拟定名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