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立于班末,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通过这件小事,他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贾昌朝这个敌人确实非常难以对付。
此人老谋深算,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通过不留把柄的方式去达成目的,而哪怕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是他在背后操纵,但却偏偏抓不到证据。
当然了,庙堂斗争中如果想要斗倒一个人,有时候其实也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官家对他厌恶即可。
但偏偏贾昌朝是个既没底线又会讨官家欢心的人。
所以,他才能在庆历新政以后愈发激烈的庙堂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
就在陆北顾沉思之际,韩琦蹙着眉头出列了,而韩琦所奏之事,却让陆北顾顿时集中注意力倾听了起来。
“陛下,臣近日检视三衙刑狱文书,见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所辖诸军案件,虽有详密科律,然审讯判决多委胥吏,士大夫罕有参与,此制沿袭已久,然隐患实多。”
韩琦略作停顿,继续道:“胥吏虽熟谙律条,然未必通晓经义大义。若遇奸猾之吏,借事玩法,则冤滥恐不能免,军中刑罚关乎将士性命,岂可全付胥吏之手?臣观汉唐旧制,大将军幕府皆设议郎、录事、兵曹等官,分职联事,今三衙后司总领军案,却制度过简臣愚见,当于三衙后司增设士人狱官一员,专司鞫狱。另外,臣请由枢密副使田况提举编修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的刑罚律令编敕。如此,则狱讼可期明允,刑罚可免乖误,亦符陛下钦恤之意。”
这番提议看似只是针对军司刑狱制度的改良,然而陆北顾却已听出弦外之音。
不久前贾岩一案,正是因三衙后司被贾昌朝影响,所以办成了冤狱,如果不是陆北顾与王安石商议之后,唱了出“空城计”,让裴德谷按捺不住自投罗网,从而裴德谷案这边有了重大突破,贾岩还不知道要被三衙后司关押多久呢!
故而,韩琦此时提出此议,明为完善制度全然一片公心,实则暗指贾昌朝掌控下的枢密院对军中刑狱监管不力,滥用权柄。
其暗藏之意,了解贾岩案的人,都不难看得出来。
贾昌朝立于班中,面色如常,但垂下的眼帘却掩住了眸中一闪而过的厉色。
他如何不知韩琦借题发挥?此举若成,韩琦便可借安置士人狱官之机,将触角伸向三衙,进一步蚕食他在军中的影响力。
而令他极为不舒服的是,刚刚还赞扬了他的官家,几乎未假思索,便同意了韩琦的奏议。
“韩卿所奏,颇合情理。”
赵祯颔首道:“军中刑狱,确需士人参与,以昭公允。可依所请,着枢密院与审刑院、大理寺详议章程,于三衙后司各设士人狱官一员,专掌鞫狱之事,其人选须择通晓律令、持身刚正者充任。而过去军中律令繁杂,也只有田卿这般才能梳理清楚,便由田卿辛苦一下了。”
“陛下圣明!”
韩琦躬身领命,退回班列时,与文彦博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显然,官家不是不知道,此举会让贾昌朝对三衙的影响力削弱,但官家还是爽快地同意了。
这就说明,官家对于本来就担任过枢密使,如今更是贵为枢相的贾昌朝,一手独揽枢密院大权,是不满意的。
或者说,此前贾岩一案,贾昌朝有点越界了,虽然没惩罚他,追责到裴德谷为止,但这件事情,就是官家对贾昌朝的敲打。
贾昌朝面色不变,心中却是有些无奈。
官家便是如此喜欢制衡术的官家,讨好有没有用?有用,官家当然喜欢符合他心思的臣子,但该敲打还是会敲打。
短短两刻钟,两个宰相,两个枢密使,接连奏了四件事情。
这四件事情,看起来全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背后都隐藏着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妥协才达成的利益交换,以及激烈但不露锋芒的派系斗争,用“暗流涌动”来形容,毫不为过。
这一切,都被立于班末的陆北顾默默记于心中。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只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士子了。
而在这庙堂之上,在这群大宋最顶尖的聪明人玩的游戏里,如果他无法迅速成长并且适应的话,那么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算计到万劫不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