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长使劲揉了揉眼睛,仿佛第一次认识“指挥”二字。
“神了!真是神了!难怪能打下大同,还能连克六城!陈首长的指挥,简直是再世诸葛亮啊!”
另一个战士由衷地赞叹,眼中满是崇拜。
“乖乖……这仗是这么打的……”
更多人则是被这宏大的指挥艺术所震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只能发出由衷的惊叹。
这个被文工团艺术化处理、极具戏剧张力的“陈铭部署”场景。
加上演员那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更加铿锵有力的姿态和语气,对于战士们和干部们造成的冲击力是颠覆性的、巨大的。
此刻,坐在独立支队方阵以外的其他部队代表们,看着舞台上演绎的《包打大同》。
尤其是那令人心折的指挥场面,心中豁然开朗,长久以来的巨大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他们终于明白,独立支队这支从区区区小队发展起来的铁血劲旅,为何能屡战屡胜,创造一个个战场神话了!
有这样的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这样精妙的指挥艺术作为灵魂,哪怕是一群新兵蛋子,也能被锤炼成百战百胜的钢铁雄师!
陈铭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瞬间变得无比高大、光辉夺目。
而了解真实情况的独立支队老骨干们,看着台上那极具舞台效果的“陈铭部署”。
反应和下午的旅长如出一辙,脸上都憋着古怪的笑意。
“哎,老李,我记得当时打大同,首长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吧?也没这么……嗯……威风?”
一个新整编过来的营长小声问旁边的老战友。
“嘿嘿,你小子是新来的,不知道。”
被称为老李的干部咧嘴一笑,压低声音:
“这是把咱首长指挥打寿阳那会儿的经典场景,给挪到‘包打大同’里来了!”
“文工团的同志们嘛,图个好看、带劲!”
“哦!原来如此!”新营长恍然大悟,随即又忍不住嘿嘿笑起来。
“不过……你还别说,这样演出来,是真他娘的威风!看得我都热血沸腾的!”
他望着台上那气势如虹的“陈铭”,眼中也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那是,也不看看咱们的首长是谁。”
而从后方前来观摩的代表们,看得也啧啧称奇。
“难怪陈铭同志的名号这么响亮,让鬼子闻风丧胆呢。”
“我看也是,我们在后方难得有战斗的机会,真想来前线跟着部队一起真刀真枪的和鬼子干一仗啊。”
“嘿,你要想来,等陈铭同志回到后方后,接触的机会更多,到时候你寻摸寻摸呗。”
“.”
当文工团最后的表演,一面旗帜插在了象征大同警备司令部的房顶上时,这场《包打大同》的话剧正式结束。
而台前的人群们,看到谢幕后,依旧意犹未尽,脑海里回味着刚刚看到的震撼场景。
看来今晚有人要睡不着了。
文工团的表演结束后,陈铭和旅长按照惯例上台致辞。
当陈铭上台时,几乎是他每讲一句话,台下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连绵不绝。
在这个时期,陈铭的这种战绩,说是战神都不为过了。
军中最敬重强者,陈铭理所应当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
而从后方机关、医院、学校等单位前来观摩的代表们,此刻更是看得心驰神往,忍不住交头接耳,啧啧称奇。
“好家伙!难怪陈铭同志的名号在鬼子那边那么响亮,听着都能让他们腿肚子转筋!”
一位戴着眼镜、来自后方机关的干部推了推镜框,声音里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以前只听战报上冷冰冰的数字,今天看了这活灵活现的演出,才知道这仗打得如此惊心动魄,指挥如此精妙绝伦!”
旁边一位来自后勤部厂的代表,一个平时手脚麻利、性格爽朗的大姐,此刻也激动得满脸通红:
“谁说不是呢!我们在后方,天天就是缝缝补补、筹粮运草,听着前线的炮声心里直痒痒!”
“今天看了这《包打大同》,真恨不得自己也抄起枪,跟着陈铭同志的队伍,真刀真枪地跟小鬼子干上一仗!”
她说着,还下意识地挥了挥拳头。
她旁边一个同样来自后方的年轻干事听了,促狭地用手肘碰了碰她,压低声音笑道:
“大姐,你这急性子!真刀真枪上前线,首长批不批还两说呢。不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