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治治德玛尼亚人的精益求精病

鲁路修提到的这个问题,果然让古斯塔夫深为触动。

德玛尼亚有近两千万吨的钢铁年产量,克虏伯一家就占了一半,一千万吨左右,它是最大的钢铁大王。

古斯塔夫当然知道战争爆发后,帝国的钢铁业没有迎来大发展,瓶颈在哪里。

他不由长叹道:“谁说不是呢,帝国的动力煤全靠鲁尔自己挖就好了,但焦煤的很多配比成分,战前要靠进口,现在虽然能想办法替代,但问题还是很大。

听你的意思,你是打算大规模搞电炉钢、不顾电炉钢的实际能耗是转炉钢的3倍?只要电炉钢能够纯用动力煤就炼出钢来、不被优质配比焦煤卡脖子?

但大规模造发电厂,还会用掉很多钢材,发电机也要铜来生产,还有很多施工成本,这个投资回收周期会很长,我觉得不能草率。如果战争能在一两年内结束,这种投资肯定是亏的。”

鲁路修斩钉截铁打断道:“战争不会在一两年内结束的!而且,就算战争在一两年内结束,我们也要做好战争不会在一两年内结束的准备。这样敌人才会害怕我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拖下去,从而让战争在一两年内结束!

有些能力你可以不用,可以造出来亏本,但不能没有。只要你没有,而且让敌人知道你没有,他们就不会怕你了。信心和预期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比黄金还珍贵!”

古斯塔夫被这番当头棒喝说得精神一振,不由自主就被带偏了思路,

冷静下来细细品味,才不得不承认鲁路修上校说得实在太有道理了。

要想打赢战争,让敌人看到我方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才是最关键的。

他重新认真思考了一下鲁路修建议的成本问题,然后诚恳地请教:“好吧,一开始是我太执着于利润回报周期了。可是,就算不考虑利润回报周期,我们要大规模扩建钢厂和发电厂,原材料瓶颈问题也非常严重。

战争年代,钱也买不到那么多钢材和铜去造新的工厂。动力煤倒是可以几乎无限量挖掘,但你知道么,现在鲁尔区的煤矿已经开始出现库存堆积运不出去的问题了。

帝国的铁路系统也因为战争的压力处于较高负载状态了。如果要扩大运力,就要说服国铁公司,在部分运力堵点修复线铁路,这又是一大笔开支和人力耗费。修完铁路后,火车头和车皮的短缺,是更严重的问题。现在路还没塞满,但车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古斯塔夫一口气抛出了好几个非常现实、也每天困扰着他和克虏伯公司的问题。

德玛尼亚帝国在战争时期的工业扩张之所以慢,最后最关键的堵点,居然在火车头和车皮,然后是铁路,最后才是其他的资源短板。相比之下,缺铜、缺优质配比焦煤,都不算什么了。

当时鲁尔的煤炭是可以源源不断挖出来的,但历史上到了战争后期,到了 ,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人民连冬季的取暖煤炭都买不到了。

取暖燃料的缺乏,也是历史上导致“芜菁之冬”人心思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德玛尼亚明明是产煤超级大国,人民最后没有取暖煤和动力煤,这事儿不觉得可笑么?

并不是生产不了更多煤,而是国家的军备部没有调拨足够的钢铁和物资去给铁路部门、火车生产部门,增加运力,把煤运到各地。

一想到眼下的困局、以及将来在这一方面愈发恶化的前景,鲁路修内心就忍不住叹息:

这一切,其实也能算作罗登道夫那个战争狂人的罪孽之一了。历史上就是他担任军需总监后,枉顾民生,枉顾国家的可持续运转潜力,竭泽而渔把大量钢材都挪用到军工上,只求大家再咬咬牙过一过苦日子,扛到打赢就好了。

但事实上他打不赢,那他的一切所谓“总体战”调度思维,就反而成了反噬国家的毒药。

而这些弊端,如今都还可以改变。至少从最初的根子上,粗钢产量不足、煤炭运力不足运不出去,这两点其实很容易解决。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