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天下为公

“准……”

果不其然,在刘烈开口过后,金台上的刘继隆便颔首表态,决定了这五十余万口百姓的去处。

百官不由在心底叹气,南疆气候复杂,纵使江南的青壮能适应,但那些老弱又有多少能适应?

这五十万百姓,能有四十万安全抵达便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在群臣叹息的同时,南衙其余诸部纷纷开口禀报这八个月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

在他们禀报结束后,五军都督府也随之禀报,然后才轮到三省六部下面的九寺和都察院。

随着九寺与都察院也将能禀报的事情禀报差不多,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距离暮鼓作响也不过半个多时辰了。

见状,刘继隆并未继续常议,因为他想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所以他随即在群臣沉默后起身。

“趋退……”

“上千万岁寿!”

杨知温拔高声音唱礼,百官则是先后趋退离开贞观殿,最终贞观殿只留下了刘继隆和赵英、西门君遂及刘烈、张承业五人。

刘继隆走下金台,刘烈恭敬候着。

“随阿耶走走……”

“是。”

原本心里的烦躁,不知为何在此刻消散,刘继隆带着刘烈走出贞观殿,没有目的的绕着贞观殿闲逛起来。

赵英三人跟在他们身后十步之外,行动谨小慎微,担心听到什么不能听的事情。

“阿耶这次出巡,京畿陇右的百姓生活如何?”

刘烈走了许久,最终还是主动找了个话题,但刘继隆闻言却微微摇头。

“他们的日子比起曾经遭受兵灾时,自然是好了许多,但远远没有达到朕心中的目标。”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手中耕地众多,然即便两畿之地的百姓也不过饱食米菜,一家数口,每月不过食肉二斤,可想而知那些偏远之地的百姓日子多么难过了。”

见刘继隆这么说,去过黔中的刘烈自然知道黔中那些百姓日子如何,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安慰道:“阿耶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刘继隆摇摇头,紧接着看向刘烈:“临州大学注重思想教育,对于工科教育倒是有些欠缺。”

“明日你与某前往熊耳山,那里有东西能让你学到。”

“是……”刘烈不知道自家阿耶口中的东西是什么,但为人儿臣,他自然没有拒绝的权力。

“这段日子你也累了,回东宫好好休息去吧。”

没有什么文绉绉的官话,刘继隆只是用最简单质朴的话来安抚自家大郎。

刘烈闻言停住脚步,而刘继隆则是往内廷缓步走去。

见到父子分开,赵英与西门君遂、张承业三人加快脚步,前二者跟上了刘继隆身影,而张承业则是守在了刘烈身旁。

刘烈抬头看向自家阿耶背影,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面前的是自家阿耶,好不容易接受,结果自家阿耶又成了那位大汉的洪武皇帝。

好不容易等他接受这位洪武皇帝,他却又用阿耶的口吻来谆谆教导自己。

“为人儿臣,果然难以把握儿、臣的身份。”

刘烈在心中感叹,随后转身朝着东宫漫步走去。

他很想知道,自家阿耶准备带自己去熊耳山看些什么,自己又能在熊耳山学到些什么。

他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了贞观殿外的广场上,而刘继隆此刻也回到了徽猷殿。

在这里,他见到了阔别八月不曾见到的封徽,而此时的封徽刚刚结束五十岁的生日。

刘继隆刻意挑选这日返回,不曾想封徽并未等待自己与她过生日。

“生气了?”

徽猷殿内,刘继隆看着对面老态毕现的封徽,心里有些愧疚。

“陛下与交河郡王共游,却也不提二郎、三郎、四郎的事情。”

“陛下莫不是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三个孩子?”

兴许是上了年纪,年轻时善解人意、落落大方的封徽,眼下也多了些小脾气。

若是别的事情,兴许刘继隆会包容她,但对于本就行事乖张的三子,刘继隆却并没有轻易放过他们的想法。

“朕与交河郡王聊过,二郎他们性子已经磨砺好了不少,但始终没有彻底改好。”

“朕与交河郡王说了,若是一年后还是改不好,那便放他们回来吧。”

“只是回来后,便令他们老实在洛阳待着,莫要出去惹是生非了。”

对于子嗣教育,刘继隆无疑是失败的,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至少从他在洛阳教导的其余诸子来看,眼下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陛下,他们是您的孩子……”

封徽忍不住带着怨气开口,刘继隆却摇头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朕若是连家子都管不了,又如何去管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吏?”

“此事不必再议,玉不琢不成器,朕比细君更希望能看到他们回来。”

“朕乏了,今日便回贞观殿休息,细君好好休息吧。”

刘继隆起身向外走去,封徽见他软硬不吃,只能佯装哭泣。

只是这种做法瞒不过刘继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返回了贞观殿。

封徽没办法,只能派女官去找刘烈,但刘烈此刻心底都是明日去熊耳山的事情,只是令女官开口宽慰自家阿娘,并没有答应此事。

他的地位还刚刚稳固,即便曾经与几个弟弟关系亲近,但再亲近的关系也无法让他用地位去庇护。

翌日,随着玉辂准备好,刘烈乘坐玉辂前去贞观殿接上了刘继隆。

父子坐在车内,车子则是在羽林骑护送下前往洛阳城西南方向的熊耳山。

“你阿娘找过你了?”

刘继隆闭目询问,刘烈应了声,随即赞同道:“儿臣也以为,三位弟弟性格过于乖张,是该收拾了。”

“嗯……”刘继隆颔首,接着说道:

“辽东、安西、北庭、云南、安南、黔中、岭西等处都是朝廷的边要之地,且十分容易将领割据。”

“若你这些弟弟有成材的,朕想从中挑选几位以出镇的方式镇守地方。”

“出镇?”听到刘继隆的话,刘烈心里咯噔,毕竟在他印象中,藩王出镇只有分封。

对此,刘继隆则是向他解释道:“将他们册封在要地就藩,只领取俸禄而不享受食邑,每个王府设一军护卫。”

“世袭降等后,朝廷以嗣王才干决定藩王是否继续出镇。”

大汉一军五千人,这个数量相较于元明两代的宗王出镇兵力要少得多,不足以威胁都司和按察司,却能制衡住他们。

不仅如此,考虑到明代后期的宗禄问题,刘继隆并未准许所有藩王出镇。

毕竟按照刘继隆定下的世袭降等制度,亲王最多传承九代便会成为庶人。

所以拥有护卫的只有第一代的亲王,若是其子有才则降等为郡王继续出镇,再降则为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以此类推。

刘继隆不认为有哪脉宗室能连续不断的选出贤才,因此宗王出镇也只是一两代人的事情罢了。

一两代人后,那样养育深宅的宗室便会被剥夺护卫兵权,相当于打了补丁的宗王出镇。

“若是日后边道人口充足,你觉得不必执行宗王出镇,亦可将此制度废除。”

刘继隆并未指望宗王出镇制度延续多久,毕竟这只是在云南、辽东等边道人口不足,容易割据时的临时制度。

只要边道人口充足,随时都可以废除,且藩王就算想要作乱,仅凭这点护卫也不足以成事。

“儿臣知道了。”

刘烈听后,原本悬起来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些。

毕竟在他看来,有前唐宗室因为聚集洛阳而时常被一网打尽作为背景,宗室确实不能都放在洛阳。

思绪间,玉辂依旧在行走,而刘烈也想到了几日前的事情,朝着刘继隆作揖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