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天下为公

第 天下为公

“唱!”

“上千万岁寿……”

洪武十四年十月中旬,赶在冬至前一天,刘继隆总算带着銮驾队伍返回了洛阳。

在他回归下,无数人舒缓了口气,而这只是因为身为监国的太子刘烈在江南京察手段过于苛刻了。

尽管朝臣们都知道,太子施展如此手段,也是得到了这位陛下的首肯才如此胆大妄为。

但朝臣们也清楚,陛下不可能在京察结束前回归,而他如今回归,也就代表京察已经结束了。

这场历时四年,波及十三道的京察即将结束,这让无数官员都松了口气。

此刻的他们在洛阳宣耀门外迎接皇帝銮驾,太子刘烈率领内阁、三省六部及五军都督府在前方迎接。

面对刘烈的迎接,玉辂驶到他们面前,走下的则是赵英。

“陛下有旨,三个时辰后,朝中正五品及以上者,贞观殿常议。”

“臣谨遵旨意……”

在宣读完旨意后,玉辂开始在赵英示意下行驶,刘烈他们纷纷让开。

以玉辂开头,十余辆大辂紧随其后进入洛阳紫薇城内。

望着銮驾队伍远去,刘烈站在原地表情不变,可心底却空落落的。

自家阿耶回来了,自己监国的权力也将被收回,这种失去权力的感受,着实令他有些烦躁。

哪怕他知道,自家阿耶已经认可了自己,那金台上的位置,迟早都是自己的,但他还是有些烦躁。

他已经二十八岁了,而自家阿耶的身体依旧健朗,自己得什么时候才能彻彻底底成为大汉朝的主人?

“殿下?”

“走吧。”

张承业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刘烈这才反应过来,带着众多官员先各自返回当差衙门,准备好好整理这八个月的奏表,以此应对三个时辰后的常议。

平常觉得十分充裕的三个时辰,此刻仿佛只有三刻钟那么快。

许多朝臣即便早有准备,却还是得查缺补漏的将笏板上缺少的内容补全。

在这种紧迫感下,三个时辰很快过去,而朝臣们也提前两刻钟来到了贞观殿,并在礼部尚书杨知温的组织下走入殿内。

殿内左右各自摆放上百张桌椅,群臣们按照地位官职排序,以勋、职、散三种品秩先后入座。

大汉朝开国十四年,算上开国前东进的七年时间,总计二十一年。

在这二十一年时间里,朝臣们早就习惯了坐着上朝,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跪礼被限制在祭祀天地君王和新帝即位等场合,算是免去了老臣们跪坐月牙凳的痛苦。

相比较夹在两腿之间的月牙凳,还是四平八稳,并且拥有靠背的官椅坐着舒服。

“唱!”

“上千万岁寿……”

当杨知温的声音响起,群臣纷纷从椅子上起身,好似排练过那般,动作整齐划一。

“平身。”

刘继隆的声音从金台上响起,群臣闻声纷纷行礼,继而坐回椅子上。

阔别八个多月不见,金台上的刘继隆似乎比出发前少了些锐气。

少的这丝锐气,让他看上去老了几岁,但依旧比大部分朝臣看上去都要年轻。

虽然只是八个月的变化,但鉴于秋税已经征收并汇总结束,因此吏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礼部等六部衙门率先开口禀告,五军都督府紧随其后。

“是岁天下官吏……”

吏部尚书的李衮师率先起身开口,在他的畅所欲言下,大汉的官吏情况呈现在众人面前。

经过四年京察,如今两畿官员数量二千八百余人,天下官员数量二万三千四百余人,佐吏白直十八万七千余人。

比较京察前,两畿官员下降八百多人,天下官员下降一万三千余人,佐吏白直下降九万四千余人。

这些下降的数据,不由得让许多官员心底发寒,而刘继隆听后并未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

李衮师见状便不再多说,躬身后坐回位置上。

在他坐下后,户部的封邦彦也随即起身,对刘继隆开口道:“是岁天下有户……”

相比较吏部的简单明了,户部的事情就十分繁杂了。

毕竟大汉朝的户部职能是刘继隆根据唐宋元明清的优点组建而成,虽然不能说完全掌握整个大汉的财政权,但起码有七成要经过户部手中流转。

在封邦彦的口中,大汉人口达到四千七百余万口,耕地也因为查出隐匿的耕地和开垦的新地,继而增长到了三亿一千八百余万亩。

洪武十四年,有二十二州、七十九个县受灾而被蠲免赋税,是岁收入米麦税粮四千二百四十余万石。

此外,朝廷岁入的金银铜钱、绢帛布匹、盐酒茶矿等各项折色在一千四百万贯,其中光从日本获取的金银矿就折色达到了六十余万贯。

这还是石见、陆奥等矿区没有得到大汉先进采矿技术的情况下。

若是这些矿区都产出金银,日本根本没有实力消化那么多金银,每年流入大汉的金银价值不会低于二百万贯。

以如今的粮价折色,大汉的财政收入在三千万贯左右,比天宝年间还高出三百万贯。

百姓纳税的负担很重,但好在朝廷只是把税收上来,然后又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将钱发出去。

哪怕中间有不少人在贪墨钱粮,但他们贪墨的钱粮始终要吐出来。

“今两畿诸库仓皆满,积蓄金银铜钱二千四百八十余万贯,粮九百五十七万石。”

“诸道有司诸库藏,积钱一千四百六十五万贯,粮五千四百三十二万石,可供朝廷三年之用。”

在封邦彦口中,大汉在农闲不断以工代赈,雇工数百万的情况下,竟然还积蓄着足够朝廷日常运转三年的钱粮。

对此,百官虽有诧异,但并非猜不到。

毕竟朝廷京察抄家的事情无人不知,权力薄弱的江南世家豪强,更是贡献了无数钱粮流入朝廷。

封邦彦禀报的,还只是朝廷自己的仓库积蓄,而朝廷抄没的古董字画和奇珍异宝可都是进了皇家的内帑。

这些东西的价值不低,更别提朝廷每年固定调拨三十万贯给内帑维持两畿和地方行宫运转了。

思绪间,群臣都没注意刘继隆已经颔首并示意封邦彦坐下,而封邦彦坐下后,身为刑部尚书的杨信便率先起身。

他的起身,使得不少官员心里浮现担忧,同时又升起不少好奇心。

“陛下,朝廷以诸司京察江南,如今江南东西两道尽皆京察结束。”

“犯事罪官四千四百六十七名,佐吏白直三万三千五十名,叛贼一百九十六家。”

“依《大汉律》,理应处斩五千九百七十六人,余下牵连其三服,粗计罪民五十余万。”

在杨信话音落下后,不少官员深吸口气,只觉得气血逆流,头脑充血。

要知道江南东西两道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人,牵连五十万人的话,可以说每三十几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被牵连。

这种情况下,要说这五十多万人没罪肯定不可能,但其中牵连的无辜绝对不少。

自家陛下为了巩固南疆,这手段也太过粗暴了……

“朕不欲杀生,处斩之数还是多了些。”

刘继隆表情淡漠的开口,语气冰冷的让人难受,杨信闻言则是躬身道:“臣明白。”

尽管刘继隆开口便饶过了数千人的性命,可这并不能改变他在百官心中的形象。

从他东进至今,起码有三百万人被强行迁徙,他们有的是以降卒、罪官、罪吏和叛贼的身份被迁徙,还有的则是被牵连而去。

大汉朝开国十四年休养生息才勉强达到了四千七百万人口,光迁徙就折腾了三百万人口。

如今又新增五十万所谓罪民,这些罪民的下场恐怕不是被发配南疆,就是被发配北疆。

想到这里,不少官员都有种兔死狐悲的心理,而刘烈却不管这些,他起身对刘继隆作揖道:

“陛下,云南汉口空虚,恐为蛮民所欺,臣已令有司,将江东两浙二十二万口罪民迁徙云南,余下近三十万口尽数迁徙岭西、安南。”

“眼下京察已然进入岭南道京察,臣以为京察不可停罢,理应等岭南道京察结束再停罢。”

刘烈开口恭敬说着,但群臣都知道这只是走个流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