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西巡路上

想要知道极东之地是否有那么多金银很简单,只需要派人对两年前返回大汉的那些海军“询问”便可。

如果海外真的有那么多金银,即便他们不派人去,但始终给家中留下了退路。

就是不知道,自家陛下为什么会將这种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或许安破胡等人思虑片刻,很快便想到了自家陛下这么做的原因。

他们相互对视,並未戳破这些事情,而是抖动马韁,埋头跟上了刘继隆的身影。

几个时辰后,隨著队伍扎营华阳,是夜不知道有多少快马趁著夜色东进。

只是几日的时间,不少有心之人便知晓了这则消息。

有的人察觉到了刘继隆说出这些话的用意,但並未有什么行动;有的人毫不了解,只是双目放光,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与刘继隆预料的差不多,相比较远渡重洋去开採金银,他们还是寧愿留在中原。

毕竟中原的位置確实称得上得天独厚,家门口就有產量极大的金银,更有无数香料。

自海军探索南洋以来,江南的不少海商都加大了对南洋的探索。

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大汉从海上获取的香料越来越多,而陆上的丝绸之路虽然还依旧存在,

但规模却每况愈下。

几日时间过去,隨著出巡的队伍来到长安城北部的渭水河岸,远处的长安城令人心生嚮往,西门君遂也策马上前询问道:

“陛下,今夜是否在长安休息?”

“嗯—”刘继隆頜首回应,隨即看了看还有些早的天色,又吩咐道:“汝等先带人布置宫中,朕与几位郡王往偏远村落去看看。”

“奴婢领命——”西门君遂应下,而刘继隆则是看向安破胡、斛斯光等人:“走吧,隨朕去远处的村里走走。”

“是!”曹茂、安破胡、斛斯光等人先后应下,挑选了上百名精骑护卫后,便跟隨刘继隆往长安西南方向的偏僻之地走去。

眾人赶了大半个时辰的路,眼看走出长安三十余里,刘继隆便选了一个村子,隨即走了进去。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晒太阳,见刘继隆等带著精骑前来的人,连忙起身朝他们行礼。

曹茂策马上前,对眾人开口道:“请几位阿翁传村正前来。”

“是几人见状,连忙派出一个人去请来村正过了一刻钟的时间,一名三十多岁,身穿绢布材质的青壮便小跑出村,隔著老远便开始作揖:

“不知贵人驾到,王李村村正李邦华有失远迎曹茂见状示意身旁精骑,那精骑翻身下马,来到李邦华耳边低语几句,李邦华顿时紧张得手足无措。

见他慌乱,刘继隆温和地摆手:“不必多礼,某只是隨便看看。”

“是、是—”李邦华冷汗直冒,擦著汗回应,同时为刘继隆引路。

刘继隆翻身下马,带著护卫的精骑们往村內走去,只见村里院子错落分开,基本都是土屋茅草顶,外围围上六尺左右的土墙。

这些百姓家中鸡犬相闻,几乎每家院里都养著十几只鸡鸭和一两只家犬,牛棚里也拴著健壮的黄牛或挽马,最不济的人家也养著骤子。

几个妇人坐在院里纺线,梭子在织机上飞快穿梭,时不时朝著刘继隆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却不敢隨意开口。

毕竟刘继隆等人身穿锦袍,且村正姿態卑微,肯定是城里来的贵人。

见百姓们投来好奇目光,刘继隆笑著看向李邦华:“李村正,劳烦带某去看看百姓的饭食。”

“不敢不敢—.”李邦华心里紧张,却又不由得有些骄傲。

在刘继隆的开口下,他很快带著刘继隆走入了最近的屋舍。

院里的老农夫妇侷促地站著,他们的粗布衣服虽然旧得发白,却浆洗得乾乾净净。

“阿翁不用担心,这是贵人来看看某等百姓过得如何。”

李邦华笑著安抚这对老农夫妇,刘继隆也和善笑著与二人打了招呼,隨后在院內走了起来。

院內空间不小,起码占地半亩,有鸡鸭犬舍和牛棚,另有正屋和左右厢房,並有作为柴房和厨房的耳房和单独的茅厕。

刘继隆走入厨房,厨房內的村妇见他到来,连忙拘谨的停下手上活计。

不顾眾人態度,刘继隆在眾人注视下掀开厨房的米缸,只见缸內粟米还有大半,木架上的瓦罐里更是装著小半的油盐酱醋,樑上还掛著风乾的野菜。

他点了点头,隨后看向那对老农夫妇:“如今赋税可重?”

老农没想到刘继隆还会问他们问题,下意识看向了李邦华。

见李邦华点头,老农这才手足无措的乾笑著回答道:“回贵人的话,每亩地按照產出交两成粮食,粮食够吃....”

“不知家中有几口人,几亩田?”刘继隆亲自动手拿起椅子递给老农,李邦华则暗骂自己没有眼力见,连忙提来两把椅子,让刘继隆和老妇坐下,而他则是站在刘继隆身旁陪笑。

见刘继隆如此和善,老农夫妇也放下心来,小心坐下並回答道:“家中有俺夫妇及两对儿媳六口,如今有三十亩公田和八亩私田。”

他们说完,李邦华也躬身补充道:“村里人家最少的也有二十几亩地,多的能有八十几亩,大部分都是公田,私田较少。”

“农閒时,衙门还僱人修渠筑路,每日给钱三十,如今村中的青壮基本都出去帮衙门干活去了。”

『若是每年农閒都去干活,一个男丁也能攒下一两千钱,足够买油盐酱醋和布匹过个好年了。

刘继隆闻言点头,这才明白了村中青壮较少的原因,同时目光也注意到厨房里堆著的蜂窝煤和木柴,不禁点头:“看来都用上煤炉了。”

“对对对—”李邦华顿时来了精神,连忙笑著解释道:“自从官店卖出蜂窝煤和炉子以来,

平日里烧水、取暖都便宜多了。”

他正说著,刘继隆则是看向老农的儿媳妇,也就是此前那村妇:“刚才见你正做饭食,能否端出来,让某看看。”

“这—”村妇为难的看向了李邦华,见李邦华点头,这才把桌子摆开,將刚才所做的饭食端了上来。

不多时,桌上便摆上了一碗粟米饭,另有一碟菘菜、一碟咸豆,还有一盆菜汤。

这些饭菜虽然不见荤腥,但由於油水充足,因此做出来也算香气扑鼻。

“农家粗食,乞贵人见笑了。”

李邦|陪笑著,刘继隆则是笑著摇摇头,身后的曹茂也爽朗道:

“放在二三十年前,这样的饭食只有富户才吃得上,哪里算得上粗食?”

“对对对—”李邦连忙接话,接著补充道:

“如今县境的百姓,虽说不追求吃穿享用,但顿顿都能吃饱饭,年年都有余钱。”

“这些事情若是放在从前,自然是想都不敢想,全靠圣人治理有方。”

对於他的这些说辞,刘继隆並未反驳,只是笑著看向他道:“村中可有富户?”

“有!有!”李邦|连忙点头,隨后便明白了他的意思,抬手行礼道:“贵人这边走。”

刘继隆见状与老农夫妇点头招呼,隨后起身在村正李邦|的引领下走出这处院子,又走过弯弯港港,最后来到村中晒场。

平整的晒场不远处,两处青瓦黄墙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比起方才见过的茅屋要富贵许多,確实能称得上富户。

“陛下,这就是村里最体面的两户人家了。”

李邦华低声说著,隨后便见刘继隆自行走向了其中一家。

见他选好,李邦一连忙小跑上前,提前严门。

开门的是个穿著绢布直的中年男子,见这阵仗先是一愜,隨即便要行礼。

“不必如此,某只是奉衙门的命来看看百姓过得如仇罢了。”

刘继隆用手托住了他,这中年男子闻言便连忙侧过身子,將两扇门都彻底打开:“贵人请。”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