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终復辽东

这种情况无疑是中枢对地方控制力变弱,地方豪强势力变强,官府衙门不敢前去收税,乃至官更根本就是豪强出身,压根不去收税所导致的。

日后的大汉也会遭遇这种情况,但那个时候,自己恐怕已经化作泥土了。

刘继隆没有过多纠结,毕竟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他已经將科举、官学、三司、五军等制度都推行下去,接下来只要巩固好这些制度,再將该收復的地方收復,该迁徙人口的地方迁徙,他的任务便已经完成了。

若是能获得美洲作物,那则是意外之喜,即便无法获得,但只要留下方向,有心人还是能找到的。

“户部及有司积存几何?”

刘继隆询问起户部侍郎封邦彦,封邦彦闻言则是恭敬作揖道:“是岁两畿积存两千六百万石,

钱帛杂项折色千七百六十五万余贯。”

“诸道有司官仓积存八百余万石,常平仓积存三千五百余万石,钱帛杂项折色五百余万贯。”

“今天下承平,斗米不过三四十钱,故赋税折色约二千八百余万贯,朝廷积存五千五百余万贯。”

“朝中每岁度支二千二百余万贯,眼下积存可供朝廷大灾之年运转数年。”

天下太平后,粮价自然而然会下降,因此按照当今粮价,大汉的財政收入在二千八百万贯,积存五千五百余万,每年支出则是二千二百余万贯。

以如今的积存,哪怕两年不收税都足够维持朝廷运转,如果是类似前几年的大灾之年,更是可以维持数年乃至十年之久。

在刘继隆看来,如今的积存已经足够多了,因此得想办法给百姓发钱了。

对於如何给百姓发钱,自古而今最好的办法都是基建,而最好的基建无非就是修路、造桥、修建堰堤和城池。

这些事情各道都在操办,但规模始终还是太小,因此刘继隆思绪过后便主动开口道:

“朕每夜观史册,思及百年后事,未尝不惕然警醒。”

“今查图籍户册,天下岁增丁口数十万眾,循此以往,百年后当有兆亿之眾。”

“朕歷观史册汉唐,凡国祚逾纪,则豪右兼併,田赋日削,此必然之势也。”

“倘彼时州县匱乏,城垣颓,堤堰尽废,黎元何所託命?”

“今太仓岁入虽充,然皆小民膏血,非朕与尔等可私用者。”

“其令各布政司督率府州县官,相度地势,凡河渠要害处悉易土堤为石工,城郭量扩基址。”

“各县主官当虑计百年后民数,绘图呈奏,务以砖石固护间阎。”

“所奏差事,各县准以日给工食钱三十,募民修筑。”

“都察院遣御史分道巡行,敢有克减工料者,械送京师问罪。”

“凡贪墨官吏,查实即依《大汉律》例,闔族徙辽东、安西、北庭诸司,没入屯田折衝府所效力。”

“尔等其榜示天下,俾共知之!”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旨意,纵使许多官员都知道自家陛下会在察觉国库充实后將钱粮以工发出,

却没想到刘继隆野心竟然这么大。

將河渠堰堤及城墙包砖,並令石工以“石卯”来加筑河堤和城墙,这番耗费所需不小。

如今大汉虽然因为有了火药而开採山石变得容易,但能够包砖的城池也不过寥寥百余座,而大汉足以一千六百九十二座城池。

按照刘继隆的说法,这些城池大多数都需要扩建,並且进行夯土包砖。

单这一项便需要动用数百万民力,更別提刘继隆还將工价提高到了三十钱,

要知道如今洛阳城的力夫,每日也就赚三十钱,其它活计轻鬆些的工作,每日不过二十钱。

洛阳尚且如此,更別提地方上的那些州县了。

三十钱的工价,那些偏远之地的百姓若是听到,恐怕连田都不想种了,只想帮著朝廷干活。

朝廷五千五百万贯积存虽然多,但估计到时候根本撑不了多久。

想到此处,李商隱主动站出来作揖道:“陛下圣虑深远,泽被苍生,然若邃令有司张榜募工,

恐百姓闻风趋利,荒废田亩,致岁赋亏减,反伤国本。”

“臣愚以为,宜救诸县先具状上闻,待朝省勘覆允准,方以本县农隙之时募民应役。”

“每岁量给二三月之期,既不夺农时,又可使细民得资生计。”

“如此则官无乏用之虞,民有兼得之利,实为两便。”

李商隱所言令想到此处的群臣纷纷点头,刘继隆也察觉到了不对劲,见李商隱言之有理,隨即额首道:

“此事由诸位相公操办,朕静待诸司有县佳音。”

“臣等遵旨”

李商隱、崔恕、萧沟三人先后作揖行礼,刘继隆见状则是继续说道:

“如今辽东平定,待辽东有司兵马操练完备,各道有司兵马尽皆熟练火器后,便可以河东、河北、辽东三都司出兵围剿契丹与奚部。”

“此外,南蛮祐世隆自咸通年间便袭扰西南,责令剑南、黔中、山南、岭南有司诸道调度粮草,自岭南再募新卒三万,严加操训。”

“待北虏討定,必要出兵夷灭南蛮,以復汉家益州、键为、永昌等郡!”

自洪武元年至今,这还是刘继隆第一次说出要灭亡大礼的话。

在此之前,刘继隆只展露了对东北、西北方向的野心,对南边似乎以平稳安定为主。

只是隨著时间推移,如今剑南、山南、黔中、岭南等道人口几近千万,完全可以供给十余万大军征討大礼。

此外,湘西、黔中、岭西、安南等处不服管教群蛮都被灭亡,剩下虽然还有二十几个羈州,

但这些土官都算恭顺,无法影响朝廷向西南用兵。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厉兵马將云南收復,刘继隆都担心日后的自己没有时间將云南彻底改造。

他如今看上去虽然只有三十出头,头髮依旧浓密乌黑,身体强健,但终究已经四十八岁。

老天给他的身体能撑到什么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底气,所以他必须在稳扎稳打的同时,爭分夺秒的將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尽数完成。

正因为他想要活得久些,所以他至今没有废除三省六部的群相制度,因为他需要有人为他分担压力,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自己把自己累死。

群相制度需要废除,但眼下他还需要这个制度为自己分担,所以它才能继续存在。

等他不需要这个制度了,群相的权力就会被他分化出去,哪怕有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实。

思绪此处,刘继隆又与群臣討论了各地的灾情,以及地方上的叛乱。

大汉虽然已经立国七年,天下总体都十分太平,但地域广下,地方亦有差距。

许多偏僻之地依旧延续著晚唐武风,聚眾乱法和叛乱的事情並不少,只是由於三司制度过於完善,这些叛乱根本无法做大,而这也是刘继隆选择三司制度的原因。

这套制度毕竟是由朱元璋制定的,刘继隆虽然剔除了许多弊病,但总体还是偏向这个制度。

对於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来说,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如何平定地方叛乱和起义。

正因如此,明末哪怕內忧外患、天灾不断,却始终难有成了气候的起义。

如果不是嘉靖年间开放兵书给西北来对抗北虏,加上明末东北的清朝不断入寇来吸引火力,逼得崇禎朝令夕改,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早就被明军围剿殆尽了。

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情况下,这些地方上小规模的叛乱甚至都不用刘继隆注意,便能很快被按察使司下的兵备道镇压。

哪怕兵备道对付不了,只要向都督使司请援,都督使司的正兵就会迅速將这些叛乱平定。

不过即便如此,地方上的叛乱还是层出不穷。

要知道刘继隆已经將地方武风扼制在了晚唐武风上,如果地方武风发展到五代时期,估计地方上叛乱只会更多。

每每看到那些地方叛乱的奏表,刘继隆都会感嘆赵大的所面对的时局,也庆幸自己提前结束了乱世景象。

大汉虽然也相较来说抑武,但毕竟没有发展到宋代那种谈武色变的情况,汉家武风依旧持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