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全忠尽忠

第 全忠尽忠

“沙沙…沙沙……”

集仙殿內寂静无声,唯有漏刻的沙沙声在不断作响。

眾人目光尽皆投向刘继隆,儘管他们预料到刘继隆会推让第一次禪让,但他们没想到刘继隆竟然说的头头是道。

若非他们知道时局如此,刘继隆必定会开创新朝,恐怕还真以为刘继隆是什么纯臣了。

“汉王……”

李佾错愕开口,却见刘继隆道:“陛下勿要试探,臣忽然身体不適,先行告退!”

话音落下,刘继隆不给李佾挽留的机会,直接大步离开了集仙殿,留下眾人面面相覷。

眼见刘继隆起身,寥落处与另外几名起居郎坐在一起的敬翔也连忙拿起记录起居注的文册跟上了刘继隆。

直到刘继隆离去,殿內群臣才纷纷反应过来,但却无人主动开口,只是面面相覷。

坐在金台上的李佾嘆了口气,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希望刘继隆直接答应,不要搞什么三辞三让的戏码了。

他在这宫中多生活一日,便多焦虑一日。

此刻对於他来说,只想早些从这烫人的金台上离开,哪怕日后被圈禁宅邸之中,他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想到此处,他只能缓缓起身,举起酒杯道:“朕適才失仪,诸卿勿怪,且共尽一觴,以续欢宴!”

群臣见状纷纷起身共饮手中之酒,其中旧臣们哪怕知道李佾此举只是安慰他们,但心中总算稍稍好受了些。

君臣共饮间,刘继隆却已经乘坐上了返回王府的马车。

敬翔与他隨行,刚刚坐下,感受著马车向王府驶去,敬翔便笑著开口询问道:“殿下只是藉口返回王府吧?”

“嗯。”刘继隆倒也不遮掩,直接承认道:

“宫中厨子,倒是比不得吾府中庖厨手艺,且吃著不如在家舒心。”

他这话倒也没有吹嘘,毕竟从他在山丹弄出铁锅开始,跟著他的那二十几个庖厨便每天都在钻研新菜,时不时还有他的指导,厨艺自然突飞猛进。

这点只要是在汉王府上吃过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敬翔自然也是。

“今日哪些官员的脸色不对,汝可都记住了?”

刘继隆询问敬翔,敬翔没有回答,而是伸出手將起居注一页撕下,恭敬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查看,只见上面的人名,倒是与赵英交给他的名单相差不多。

“仅凭这点人,还无法撬动天下。”

“殿下明鑑。”

敬翔恭维附和起来,但紧接著又说道:“不过臣觉得,殿下兴许可以借题发挥。”

“参与此事的官员確实不算多,可若是让许多官员都知道此事,那以其中大部分旧臣的態度,恐怕都会將此事遮掩过去,既不回应,也不检举。”

“如此,殿下便可以借题发挥,指责这群人明知他人谋反而不检举,便可依照《唐律》中『诸知谋反及大逆者,密告隨近官司。不告者,绞』的律法来处置。”

“殿下无须將这群人绞杀,可直接罢黜为民,牵连其亲族发配地方,不仅能移民实土,还能教化地方,一举两得。”

敬翔跟在刘继隆身旁这么久了,自然知道刘继隆对於大部分官吏的態度。

將那些被牵连的官员及其亲眷发配地方,这应该是自家殿下最满意的办法了。

面对敬翔的这番说辞,刘继隆手指在车案上不断敲打,片刻马车停稳在王府门前,他才目光看向了敬翔。

“此事擬个章程出来,岁末前將此事结束为最佳,勿要影响到新朝。”

“臣遵令……”

敬翔恭敬应下,隨后与刘继隆起身先后下车,继续往王府中走去。

待到朝宴结束,百官纷纷离场后,敬翔便擬出了章程,並在刘继隆点头后交给了赵英。

其它事情不用二人担心,尽皆交给了赵英去做。

为此,赵英则是准备了许久,而时间也在不断流逝。

中秋过后,李佾並没有十分著急的进行二次劝进,而是按照此前李梅灵交代的那般,安静等到了九月。

因为他直接禪让的举动,张瑛等人对於他的监视却没有那么紧了。

时间熬到九月中旬,天下百姓都忙碌秋收之时,李佾才召集了刘瞻、萧沟、豆卢瑑、裴澈等十余名重臣入宫。

“臣等参见陛下……”

“平身。”

贞观殿內,李佾看著起身的几名重臣,隨后取出自己早就写好的禪位詔书,示意西门君遂转递给他们。

西门君遂表情不变的接过詔书,快步走到几人面前后递出詔书,眾人见到詔书便感觉到了不妙,待詔书打开后,更是只觉得心里发颤,纷纷失望的看向李佾。

“陛下可是要臣等將此詔书传往汉王府?”

刘瞻嘆了口气,声音失望的询问起李佾。

这件事他心知肚明,禪让詔书这种事情,肯定得让旧臣中代表的他们去传递,如此才能安抚住人心。

若是事事都让汉王麾下的官员去做,旧臣们又怎么知道皇帝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这群人胁迫,不得不禪让呢?

“陛下,此事断然不可!”

“陛下,大唐自太宗开基以来,歷二百五十六载,民心犹系,岂可轻弃祖宗之业,禪於异姓?!”

“昔周公握髮吐哺,犹不敢僭天子位;今汉王虽功高,安可易鼎?此非所以训后世也!”

“汉王虽贤,终非李唐血胤,若行禪代,恐四夷轻中国。”

“神都耆老尚歌《破阵乐》,太宗陵寢犹在昭陵;陛下若执意禪位,臣请先死於阶下!”

“武德年间,高祖尝諭:凡我子孙,必守土护民;今陛下未至山穷水尽,奈何遽作尧舜之让?”

豆卢瑑、裴澈、张直方等十余人纷纷跪下,声泣而諫。

刘瞻与萧沟等人並未跪下,但表情黯然,显然对於大唐国运將终的事情无法释怀。

李佾看著眾人,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

只是他十分清楚,他们这群臣子虽然忠心,可忠心根本没有用。

能左右天下的,只有兵强马壮时者,而如今天下兵马尽属刘继隆,即便他们有心延续唐祚,可时局如此,他们说再多也改变不了大唐国运將终的结果。

“朕冲龄嬉戏,非君临万邦之器,诸皇弟亦非经纶天下之人。”

“天降旱魃,断续七八载,此乃国祚將终之徵,致令苍生罹此涂炭。”

“今决意禪位汉王,以其总率寰宇,必能保我宗庙血食,护臣民康乐昇平。”

“诸卿不必劝諫,请速速將詔书送往汉王面前,以免生出事端。”

李佾在提醒眾人,別忘记旁边还站著西门君遂这个张瑛的眼线。

眾人自然知道西门君遂是张瑛的眼线,可他们还是控制不住情绪,最后只能在李佾再三规劝中,带著禪让詔书往汉王府赶去。

半个时辰后,当刘瞻与萧沟等十余人带著詔书前来,刘继隆尚在阅览夏收事宜,以及官吏南下的奏表。

面对刘瞻等人的传詔,刘继隆仍旧摇头道:“吾本纯臣,如何能受太宗基业?”

“此事断不可商议,请诸公携詔书返回宫中,將吾心意告知陛下。”

刘继隆严肃的模样,让眾人即便知道他是在三辞三让,也不由得生出些许希望。

哪怕他们明知道刘继隆肯定要开创新朝,却还是期盼刘继隆不会那么快的接受禪让。

“劳诸位携詔书入宫回稟陛下,老夫与萧相需留下与殿下商议要事。”

刘瞻见刘继隆態度如此,隨即转身吩咐起了眾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