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禪让而辞

第 禪让而辞

“跑!跑快点!快跑啊!再不跑朕就射中了!”

圆璧城內,当李偷持弓箭不断射著正在逃跑的宦官时,张瑛站在他身旁不曾阻拦,反而嘴角轻扬。

李偷虽然面上发狂,好似要射死那逃跑的宦官,却每一箭都偏离那宦官身躯,射在左右的地上。

张瑛看在眼里,自然知道李偷在演戏,却並不戳破。

如今是七月中旬,距离刘继隆凯旋而归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自那日汉王府正堂劝进失败后,张瑛便想到了另一种办法。

既然自家殿下说皇帝弱冠后便能改变,那他偏要变本加厉的纵容皇帝,让百姓都知道如今的皇帝是个什么样子。

李偷的藏私,他並不在意,他只要让李偷表现出他想要的形象就足够了。

“陛下,仅在圆璧城內如此,怎能玩得尽兴?”

“不若策马出城,去城外游猎如何?”

张瑛摄起了李偷,李偷虽然心知肚明,面上却依旧装作十分高兴。

“好!便劳烦张郎去准备骏马了,朕今日必然要出城猎鹿而归!”

他心中苦涩,脸上却高兴的有几分扭曲,令人生畏。

“此事,陛下就交给臣准备便是了。”

张瑛恭敬中带著些许轻桃,李偷虽然看出来了,却不敢多说其他。

从刘继隆討平高开始,他便知道自己似乎该准备禪位了。

张瑛在汉王府的试探,以及刘继隆的回答,李偷都心知肚明。

如今张瑛无非就是想让他表现得不似人君,继而让民怨四起,百姓心属刘继隆后再行禪让之举罢了。

李价知道该怎么做,但他不知道禪让过后,刘继隆是否会留自己性命。

即便得了刘继隆的承诺,李偷却依旧志忘不安,毕竟他太清楚昔年隋恭帝杨的下场了。

当初隋恭帝杨有禪让李渊后获封国公的爵位,然而不到两年时间,杨有便死在了府中,年十五岁。

正是因为如此,李偷才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安危,担心自己退位后也会遭遇那些被害之君的下场。

“陛下,可以出发了。”

张瑛的声音再度传入耳中,李偷抬头看去,却见张瑛去而復返,连忙点头道:“好!”

在张瑛的安排下,不到两刻钟的时间,洛阳的长街上便出现了不顾律法,策马驰骋的李偷与数百骑兵。

天子依仗在此刻显得尤为荒唐,尤其是他们毫不避让百姓的行为,更是让百姓觉得这太平天下也並非那么太平。

李偷的行为,令许多中立的旧臣纷纷嘆息,而豆卢琢等人则是如吃了屎那般难受。

自此往后,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李偷都在纵马驰骋,毫不避让百姓,使得洛阳百姓怨声载道。

“这位陛下为了活下来,倒也算得上忍辱负重了。”

八月初,坐在汉王府內的刘继隆看著经赵英收集的这些情报,不免嘆了口气。

李偷的行为,以及谁指使他如此行为,刘继隆自然心知肚明。

张瑛这廝过於锋芒毕露,缺乏审慎,这主要得益於他年少立功,日后刘继隆少不得敲打他。

只是眼下需要人来劝进,张瑛这廝虽然是军中二代子弟,但在洛阳经营最久,由他劝进是最好的。

先让他风头盛盛,等到新朝定下再將其打落尘埃。

不过他毕竟是张昶的长子,刘继隆不会一棒子將他打死,只是想要磨礪磨礪他的心性罢了。

学子下乡,这本是最好磨礪心性的手段,尤其是对於少年人来说,

可惜战爭打破了刘继隆的布置,但也让刘继隆提前平定了天下,说不上好与坏。

自己如今要做的,无非就是裁汰老弱,精编军队后,將更多钱粮用於恢復生產,並在生產恢復后组织天下官学。

想到此处,刘继隆拿起了户部的奏表,而上面所写的便是今年夏税徵收所得。

由於江南的官吏班子大部分都还在用旧唐的那套,故此这次的数额肯定是不准確的,南方官吏中饱私囊的行为只有等关西官吏南下后,才能彻底解决。

饶是如此,今年夏税所得也令人不由侧目。

“稻麦五百五十七万石,锦缎绢帛三百四十二万匹,盐铁契矿等杂项三百八十五万贯。”

刘继隆坦然念出夏税的主要收取情况,同时满意道:“折色过后差不多有九百万贯左右,若非因为天灾而免除秦岭淮河以北的六十六个州赋税,兴许还能更多些。”

“不过隨著时局平定,粮价与锦缎绢帛的价格下降,日后夏税应该会略微下降些。”

对於朝廷定下的赋税,至少在刘继隆看来,十税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税额了,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防。

在如今官场风气尚好的情况下,十税二比原先混乱的税制更公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不过隨著时间推移,隨著官场风气变差,地方必然会出现巧立名目,加征杂项的情况。

如李淮,他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不过每亩加征三文钱,结果就弄得民怨四起,叛乱不断。

三文钱的加征確实不多,但落到地方头上,官吏可不会免费去帮朝廷徵税,诸如跑腿钱、火耗是少不了的。

如此三文变不断翻滚,从最开始的三文翻滚到十三文,乃至三十文。

大头都被地方衙门吃了个乾净,朝廷只能捡小头吃,所以自然觉得三文的加派不算重想要维持徵税,降低百姓负担,关键在於能否杜绝地方加征、摊派等问题,

从歷史看,每个王朝中、后期的税收政策往往都是初衷良好,但执行中因腐败、战爭和財政需求,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刘继隆虽然设置了都察院和按察使司,但他毕竟效仿的是明代,而明代这两种制度虽然也极大扼制了贪官污吏,但依旧还是阻挡不了官场腐败风气的滚滚洪流,最后只能同流合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如此注重官学,才会將吏员纳入职官体系中,给予了吏员上升通道的同时,又利用官学不断培养新的学子,通过科考来选拔吏员,派往地方。

当官吏都需要考功,且都是流官后,地方上的豪强所需要付出的勾结成本自然提高。

为了每年考功获得好的评级,官吏哪怕收受贿赂,也得多做表面功夫,例如兴修桥樑、修水渠等等。

哪怕他们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但结果始终是好的。

“二三十年太短了———

想到歷朝歷代开国七八十年就需要面对土地兼併的问题,哪怕刘继隆已经定下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只是治標不治本罢了。

地方豪强完全可以与地方官员勾结来兼併土地,通过摊派来將本该由豪强缴纳的赋税平摊给老百姓。

这种风气自古便有,只是明清史料更为丰富,才显得明清官吏更加腐败罢了。

想要整治这种风气,就只能保障都察院內部风气没有问题,以此才能保障都察院能不断揪出这些害群之马。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对都察院进行完善,同时对赵英吩咐道:“敕令,御史台併入都察院。

9

刘继隆开口便要废除御史台,这主要原因是御史台中的官吏基本都是旧唐臣子,而都察院的官吏都是曹茂、韩正可等人精挑细选的陇右官员,

其次,明代都察院在组织结构优化、地方监察制度化、职能扩展和歷史延续性上都比唐代御史台更先进。

明代都察院的问题在於十分依赖於皇帝支持,一旦皇权衰落,其效能也会如歷朝歷代的监察衙门那般大打折扣。

不过皇权旁落这种事情,要么就是经歷了东汉那种大部分皇帝集体幼儿园的情况,要么就是王朝存续二百年以上才有可能。

明代的许多制度比起唐代的制度还是更为先进的,只要將部分糟粕祛除,对於维稳地方,保障中枢威望还是作用很大的。

想到此处,刘继隆吩附道:“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品秩正三品,统领天下监察事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