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收复安西

“这些羁縻州的刺史、都督由各地部落首领世袭,户籍不入户部。”

敬翔自招降张吉归来后,并未提及自己的功劳和擢升,而是继续做着起居郎的事情。

为了应对刘继隆的询问,他早就将关于江南的各种制度典籍牢记于心,只要刘继隆询问,他便能脱口而出。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人的,而敬翔无疑就是这种人。

“这点官吏,想要掌握整个江南还是不够。”

“往后三年,东川能选出多少官吏?”

刘继隆继续询问,敬翔则是大致推算道:“吏员约在万五左右,官员则是得看各地选材情况,约莫不会超过四千之数。”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便知道自己还需要稳住江南世家豪强最少三年时间,三年后他才有资格对江南世家豪强动手。

只是三年时间太久,自己不可能三年不回洛阳,因此他就只能想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了。

想到这里,他深吸口气道:“若是将已经适应了江淮的官吏调往江南,将东川的官吏调往湖南、江西、福建和岭南,情况又如何?”

敬翔听后,脑中思绪万千,不多时便作揖道:“若是如此,起码能掌控大半,只需要等今年岁末从东川官学继续征募官吏,就能将这些湿热地方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不过……”敬翔迟疑片刻,刘继隆侧目看向他,眼神鼓励着他说出口。

见刘继隆鼓励,他这才说道:“殿下所想的自然对百姓有益,但人心不古,臣担心……”

敬翔知道刘继隆想要推翻世家豪强主宰的世道,让平民成批次的走上历史舞台。

可这些平民登上历史舞台后,又有几个人能保持初心?

“想说什么就说,不必如此。”

刘继隆继续鼓励着他,他很看好敬翔,而敬翔也没有让他失望,迟疑着说道:

“臣阅览史书,诸如上古之酋领、先秦之贵族、两汉之豪强,南北之门阀,如今之世族……”

“这些人的祖辈,也不过是国人出身,只是阴差阳错的立下功劳,才慢慢成为了当时的贵族。”

“他们成为贵族后,并未表现出自己曾经作为国人时的那般赤诚,反而是开始防备自己身边的国人,只想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与其子嗣的手中。”

“臣以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人愿意把到手的权力、财富拱手让人。”

“世道如此,弱肉强食是改不了的,弱者成为强者后,必然会继续吞食弱者来强大自身,不可能帮助其他弱者成为与自己成为同样的强者。”

“若人人都是强者,人人都掌握权力,那权力还有什么用?”

敬翔没敢说的太明目张胆,但他的意思,刘继隆已经知道了。

无非是说,如今这群平民出身的官吏,随着时间推移,所做的事情会渐渐向曾经的世家豪强靠拢,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罢了。

“汝所说所想,吾自然清楚,可若是因为其结果不好而不改其原因,那百姓则将更无出头之日。”

“从贵族到世家、再到豪强和如今的平民官吏,天下始终是在向百姓靠拢的。”

“至少在更为公平的官学教育和科举下,登上庙堂的普通百姓会越来越多。”

“哪怕千百人中只出现一个为民着想的百姓,这项制度也是成功的。”

刘继隆话音落下,敬翔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他如此,刘继隆抬手隔空示意他听自己说,随后便说道:“等待新朝建立时,汝会知道吾今日所言何意。”

“是……”

敬翔见刘继隆这么说,当即便躬身行礼,而刘继隆也继续吩咐道:

“北撤的北兵,带饷告休三月,三个月后各自返回原籍驻地,听后调动。”

北兵南征半年有余,若是算上准备时间,那足足近一年。

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事的他们来说,此刻无疑最想做的就是回家。

这些日子,刘继隆可以从各军奏表中看出,逃兵数量在不断增多。

光是上个月的逃兵数量,便已经多达三千二百余人,可见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趁此机会,让他们好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也好,不然逃兵的情况只会愈发严重。

这么想着,刘继隆又继续说道:“令南衙将江淮、东川等处官吏及籍贯此处的官吏调往江南各州县,以今岁毕业官吏补上。”

“吾希望明年能看到各道州县的人口图籍和田亩粮册,而不是抄旧。”

“是!”敬翔将此事记下,刘继隆则是继续看着火盆内不断炸开的爆竹,陷入沉思之中。

片刻后,当思政殿外响起脚步声,刘继隆缓缓抬头看去,果然见到了急匆匆赶来的赵英。

见到赵英面露喜色,刘继隆便知道是有捷报送来。

“殿下,安西、福建传捷!”

果不其然,两份捷报令刘继隆都不由得站起身来,赵英也加快脚步,将奏表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先拆开了安西的奏表,但见张淮深奏表他带兵收复姑墨、温肃、蔚头、疏勒、演渡、遍城等一镇五州,获胡夷蛮民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七户,八万九千七百七十口,获牛马数万,牧群三十余万。

“好!”

眼见安西四镇中的疏勒镇收复,这也代表天山以南基本尽属朝廷,虽说还有于阗、仲云两个国中之国。

但是在华夏宗藩体系下,这两个有朝廷驻军的国家,无疑算是内藩。

“恭贺殿下收复安西全境,眼下只剩北庭的各处羁縻都督府和弓月、碎叶等要地没有收复了。”

赵英朝刘继隆恭贺,而刘继隆高兴之余,目光则是继续在张淮深奏表内容中向下看去。

果不其然,张淮深正在向他“索要”人口,并且提议将这近九万胡民迁往河西乃至中原。

张淮深有他的考量,那就是这些回鹘为主的胡民始终是不安定因素,疏勒距离龟兹、庭州都十分遥远,故此将其东迁才比较安全。

此外,将他们迁徙过后,他们此前耕种的三十余万亩耕地也将成为移民现有的耕地。

不得不说,张淮深的提议,很符合刘继隆对西域的看法,那就是移民实土,保障这块地方始终成为汉地。

如今的西域经过吐蕃和阿拉伯的割据,以及吐蕃在当地的屠杀,人口下降到了历史之最。

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将西域变为汉地,恐怕后世百姓都会怪罪自己错过这个好机会。

想到此处,刘继隆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随后说道:“敕令,令大都护张淮深迁徙胡民六万分置河西各州,发江北三万降卒及其家眷前往西域。”

三万降卒和其家眷,差不多有近二十万人口。

近二十万人迁徙西域,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抵达疏勒,对于汉家来说也是大功一件。

想到此处,刘继隆不忘补充道:“若是沿途有徙民因伤兵而无法迁徙,就地安置,不可苛待。”

“是。”赵英不假思索应下,刘继隆也趁着高兴,继续打开了福建的奏表。

这份奏表是李播和杨行愍联名写下的奏表,所说的是他们在泉州海大破王重任,俘获降卒二万余,俘获钱粮折色近百万贯的事情。

二人有没有藏私,刘继隆不清楚,但价值百万贯的钱粮,即便他们藏私,也是大功一件。

“将这二万降卒暂时迁回江西关押,等待岭南收复后,尽数迁徙岭西安置。”

“以福建观察使李播为浙东观察使,以杨行愍为福建观察使,令其齐民编户,丈量土地。”

“刺史钱镠、李神福及司马袁袭等人,尽皆检校银青光禄大夫,职官待收复岭南再定。”

福建看似容易割据,但实际上因为耕地稀少而难以割据。

杨行愍只是担任观察使,想要割据也没有兵马支持,更何况李阳春即将率兵进入福建,哪怕杨行愍有别的心思,刘继隆相信李阳春也能及时阻止。

想到此处,刘继隆将两本奏表合上,转身看向自己身后的舆图。

广袤的舆图上,此刻只有岭南一角还未涂上红色,只是以岭南的情况,此地被收复也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该着急的不是他刘继隆,而是退守此处的高骈。

“二十余年苦功,终于要在今朝功成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