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饮马长江(万字大章)

不得不说,虽然汉水以北的各州被黄巢、秦宗权等人祸害不浅,但当初的萧鄴在守城上还算不错。

邓城作为襄阳渡口,自然要比各州县繁荣不少。

如刘继隆当下所见,渡口上舟船数十上百,搬运货物的力夫更是足有数千人。

他们代表的可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的一家人。

“这邓城县不大,力夫倒是不少。”

刘继隆望著热闹的渡口,不免对身旁的曹茂、赵英说著。

邓城的县令见状,也旋即解释道:“当初北边战乱,许多百姓涌入襄州,如今这些百姓虽然已经安家,但夏收结束,秋收还有大半个月才到来,他们自然不可能在家休息。”

“大半个月时间开垦不了多少土地,倒是在渡口乾活,每日工价十钱,足够买几斤米回家解决解决温饱了。”

即便来到邓城,当地百姓的工价依旧在十钱左右。

“邓城及襄州的物价如何?”

刘继隆询问著这几位关西籍贯的官员,隨后便见他们与自己解释了起来。

总的来说,襄州乃至整个江陵府的物价都比较低,毕竟江陵府这些年除了遭受过一场冻雨外,便几乎没有遭受过其他灾害。

若非如此,山南东道近半人口也不会聚集生活在此。

了解了物价后,刘继隆又想起了昨日遭遇的象群,不免问道:“长江如此广阔,吾昨日南下时却见有象群经过官道,这些象群如何渡过长江的?”

“回殿下。”见刘继隆询问,县令主动解释道:

“昨日臣等得知此事也感觉到异,故此询问过衙门中的一些老吏。”

“据他们所说,象群会趁长江水浅时,利用长江中的沙州渡江,继而北上觅食。”

“待到南迁时,便会走沙州游过长江,南下黔中、湖南等处。”

刘继隆闻言然,他確实不知道大象还会游泳,並且还能游过长江,毕竟他可是见过长江是什么样子的。

相比较他,对长江不了解的曹茂则是以为长江旱季与黄河差不多,故此爽朗笑道:“那种巨物竟然能够游泳,果然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在他们討论著昨日所遭遇象群的同时,將土与马匹已经先后往返汉水数次,將一千精骑和两千余匹军马、乘马载过汉水。

邓城与襄州之间的汉水足足宽阔里许,虽说比不得长江黄河,却也是能排进中原前十的河流了。

眼见兵马已经过去,刘继隆便带著赵英、曹茂离开了渡口,登船向襄阳而去。

汉水渡口,主要以江汉、汉津驳、漕舫为主,载重数百石到千石不等,所耗木料甚多,性能不及汉军的福船。

饶是如此,数十艘舟船乘风破浪的感觉,还是让曹茂这个没有坐过什么大船的傢伙鸣呼叫。

刘继隆瞧他三十多岁却依旧有这般活力,也忍不住爽朗笑了几声。

江风拂过,原本的燥热也被带走,只留下凉爽与痛快。

远眺汉水,但见两岸除渡口外的广地区绿树成荫,群山叠翠,风景不言而喻。

如此山色与江景,放在后世还真没几个地方能看到。

静静欣赏两刻钟,渡船很快便来到了汉水南岸的襄阳渡口。

不得不说,哪怕彼时襄阳地位不如江陵,可襄阳这背靠山峦,三面临江的格局,也当得上易守难攻之地。

“若是在此修筑坚城,恐怕数万大军都难以攻入其中吧?”

曹茂见到远处的襄阳城,忍不住发出如此感嘆,刘继隆点点头,承认他说的不错。

“待日后扫平江南,这襄阳和南阳倒是都得加固加固了。”

他隨口提了句,左右便纷纷记下,而这时他却已经走下渡船,踏上了南岸的土地。

襄阳作为沟通山南东道南北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贾自然不少,因此它的渡口比北边邓城要大了数倍,停泊的船只也是数以百计。

刘继隆见状,当即便对曹茂吩咐道:“去与襄州刺史商量下,徵募舟船,送大军走水路南下后,再走陆路前往江陵,能省下不少时间。”

“是!”

见到汉水两岸的繁荣后,哪怕刘继隆不说,曹茂也会主动建议。

不是他想偷懒,而是此地著实太热了,乘船不仅舒服,速度也不慢,没有必要走陆路南下。

在刘继隆吩咐过后,曹茂很快便见到了早早等待的襄州刺史和襄阳一眾官员。

在他们的安排下,刘继隆他们很快便徵募了二百余艘舟船南下。

翌日正午,大军便进入了江陵府,寻了一处距离江陵城最近的渡口下船后,往江陵继续赶去。

待到他们抵达江陵时,此刻已经是六月末梢。

“臣等,参见殿下—”

六月三十日,当耿明率领江陵府数百官吏在城门处迎接刘继隆到来时,江陵城外集镇中生活的百姓也纷纷前来围观汉王风采。

耿明调动了三千兵马来维持秩序,可见如今的江陵比较曾经来说,富庶繁华了不知多少。

近千骑兵护卫刘继隆到来,刘继隆则是左右看了看四周情况。

城门外的集市修建不知多少屋舍,基本依靠城墙根向外扩建,止步於护城河。

城门口的集镇街道宽十丈左右,地上还有扩修不久的痕跡,想来是耿明为了迎接自已,在近日才扩宽的道路。

“城门是兵马出入要地,这街道保持在十丈刚好,要严禁百姓逾越。”

刘继隆可是清楚老百姓违建能力的,侵占道路的手段可以说层出不穷。

別看现在这条正街有十丈宽,但若是不管不顾,用不了几年就会被侵占的只剩五六丈,甚至更窄。

“末將遵命!”

耿明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哪怕是面对刘继隆,他也只是憨笑著应下所有。

不过若是有人因他憨笑而轻视他,那便有苦头吃了。

“上马进城吧。”

刘继隆看著越聚越多的百姓,不免吩咐起了耿明。

在他的示意下,品秩高的官员很快上马,品秩较低的官员则是骑驴。

眾人在將士们护卫下进入江陵城,耿明落后刘继隆半个身位,与他讲解起了江陵城的情况。

江陵城作为江陵府的治所,也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大陪都之一,被唐肃宗定为南都。

正因如此,江陵城营造的十分宏大,单外郭城墙便有十八里周长,高二丈六尺,厚四丈。

整座城池,由外向內分为外城、子城、牙城,其中外城为百姓居住,子城则是官吏居住,牙城则是节度使及皇帝行宫。

江陵城正街宽十五丈,显然也是修后的结果,

街道两侧是坊墙,刘继隆自然看不到百姓的屋舍,只能偶尔看到不少从坊墙內立起来的佛塔和楼阁。

走入城內里许,摆在眼前的便是夯土包砖的子城城墙,子城周长不过三里,倒也不算大,布局与外城没有太大区別,只是地上铺设了青石条,比外城的夯土路要好上太多。

继续穿过子城,摆在刘继隆面前的便是垒石而成的牙城了。

牙城高四丈,厚五丈,垒石而成,周长一里又八百步,原本是皇帝行宫,后来因为管理不严而改为节度衙。

不过耿明到来后,他將节度衙搬到了子城,不准除守卫以外的其他人擅自进入牙城。

牙城內的行宫主要是以昔年梁帝行宫改造而来,又经百年时光,虽说节度衙的部分宫殿还保存完好,但其他宫殿早已破败。

得知刘继隆南下,耿明这才连忙徵募江陵府工匠连续修了三个月,將其恢復如初。

“这地方倒是不错,吾便入住其中吧,城防由赵英你负责。”

“臣领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