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商业互吹

是的,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是在嫉妒!嫉妒伦敦的雾,嫉妒贝克街的煤气灯,嫉妒那些操着古怪口音的英国绅士和太太们!

因为他们比我们早两个月,便拥有了这位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咨询侦探”;

而我们法兰西的读者,却要像等待迟到邮包一样,被焦虑折磨了两个月,才能目睹他的风采!】

读到这里,莱昂纳尔才明白,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在批判他。

作者在用一种很新的方式,在拍自己的马屁——

【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我们年轻的天才。

我们曾以为《老卫兵》《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当然还有《本雅明·布冬奇事》已是您献给法兰西的瑰宝;

我们还曾为《合唱团》的歌声热泪盈眶!

然而,您却将“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注定闪耀的名字——率先“奉献”给了英格兰!

这是何等的“慷慨”,又何等的“奢侈”!】

这也难怪作者会这么说,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学影响力其实是靠很多“长销书”支撑起来。

而当世之人很难判断哪些书会历经时间的考验留存下来。

司汤达的《红与黑》在最初的五年里,只卖了600本。

但在他这个作者死了以后,这部小说反而成为了经典,甚至成为了法国特有的“红学”,巴黎成立了“司汤达俱乐部”。

而同时代畅销书作家,例如《巴黎的秘密》的作者欧仁·苏,无论是作品还是作者,往往都湮没在时代的长河当中了。

而历经时间考验留存下来的小说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独一无二、开辟先河的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把握到了这一点,敏锐地察觉了“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一形象的独特性,才会如此“谴责”莱昂纳尔——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