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变革力量,蕴藏在那些读不懂“之乎者也”,却能在白话故事中照见自身悲欢的普通人当中。
他放下译稿,沉思良久,然后提起笔,决定给严复写一封回信。
【尊敬的严复先生:
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得知您与萨镇冰先生一切安好,并在格林威治学业精进,深感欣慰。
随信附上的译稿,使用的是中国知识阶层通行的高雅文体,如同拉丁文之于欧洲,想必是期望它能被学者文士接纳与重视。
对此,我深表理解与尊重。
然而,请原谅我或许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一点浅见。
我创作《老卫兵》之初衷,并非仅为博取文人雅士一笑,更在于描绘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期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在法兰西,小说的生命力源于它逐渐走出沙龙,市民都可以阅读、谈论。
据我所知,在中国,除了这种高雅的文体,还有一种更接近市井百姓口语的语言,才是小说的主流。
……
随信寄回您的译稿,请查收。
再次感谢您的厚谊与努力。
您诚挚的,莱昂纳尔·索雷尔】
莱昂纳尔没有直接批评严复的文言译文,而是通过表达对小说受众和功能的思考,委婉地提出了“白话翻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