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核心思路,是以中影公司为基础,整合京城地区的主要国有电影资源。
中影公司总经理,语气中带着几分毋庸置疑的自信:“我们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整合效应,避免内部消耗,各制片厂应该打破原有建制,完全融入集团的整体架构中。
北影厂、儿影厂的品牌可以作为历史传承予以保留,但在实际运营中,应服从集团的统一规划和调度,不再保留独立的法人地位和完整的制片体系。”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又凝固了几分。
完全打破建制,意味着北影厂这个承载了无数电影人荣耀与梦想的牌子,将彻底沦为集团内部一个历史符号,甚至一个空壳。
这对于在座许多对北影厂有着深厚感情的老电影人,尤其是对于凭借北影厂近年辉煌战绩而底气十足的韩三坪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儿影厂厂长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儿影厂规模相对较小,专攻儿童电影领域,在市场竞争中本就处境艰难,面对如此强势的整合,几乎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资本。
轮到韩三坪发言时,他没有立即反驳,而是将面前的一份文件轻轻推了推。
那是过去两年北影厂的业绩报告,以及《30天》、《那山那人那狗》、《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成绩汇总。
数据翔实,案例鲜明。
“领导,各位同志,”
韩三坪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我们坚决拥护总局关于组建电影集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北影厂作为国有电影骨干企业,理应在这场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贡献力量。”
他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优秀的品牌和成功的模式,而是为了更好的激发活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北影厂,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块金字招牌,一套在过去几年市场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作和生产机制。”
他指着业绩报告上的数字:“从《30天》近亿票房,到《那山那人那狗》海外发行创汇,再到眼下《当幸福来敲门》引发的全国性讨论和持续攀升的票房,这不仅仅是运气,这背后是北影厂在市场化改革中摸索出的一条路子,是我们整合内部资源、大胆启用新人、敏锐捕捉社会脉搏的能力体现。
‘北影厂出品’,在观众心中,在行业内,已经重新树立起了质量、口碑和市场号召力的标杆。”
他环视一周,目光锐利:“如果简单地打破建制,将北影厂完全消化到集团内部,这套刚刚成型、正在焕发勃勃生机的机制很可能随之瓦解。这不仅是北影厂的损失,更是即将成立的集团的整体损失。
一个失去了核心创作活力和市场品牌辨识度的集团,就算规模再大,恐怕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反而可能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