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204:新的时代来了

一九九八年的十二月,在《当幸福来敲门》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和票房捷报声中,悄然走向尾声。

尽管有《人民x报》的评论员文章定调,将影片的主流价值导向引向了“展现时代精神与个体奋斗”的积极层面,但民间与知识界关于影片叙事逻辑、社会意义乃至其是否“粉饰现实”的争论,并未完全平息。

这种“毁誉参半”的现象,恰恰证明了影片触及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其影响力已远超一部普通贺岁电影的范畴。

它像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扩散至社会各个层面,引发了关于改革阵痛、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

而在京城电影圈内部,另一场关乎一家老牌电影制片厂未来命运的讨论,也在岁末寒冬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场讨论的级别更高,影响更为深远,其核心议题,便是北影厂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大重组中的位置与角色。

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凝重与审慎。

窗外是灰蒙蒙的冬日天空,映衬着室内与会者们严肃的面容。

这是一次关于组建大型电影集团的内部论证和协调会。

参会者除了总局的主要领导和相关司局负责人外,还有中影公司的总经理,以及北影厂厂长韩三坪、儿影厂厂长等几位核心人物。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氛,既有对改革大势的认同,也有对自身单位前途未卜的担忧。

主持会议的总局领导开门见山,阐述了此次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即将加入wto带来的预期挑战,“散、弱、小”被视为制约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整合资源,组建能够与国际传媒巨头初步抗衡的“航空母舰”,提升整体竞争力,已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

组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简称中影集团)的方案,经过前期多轮调研和论证,已基本成型。

“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方向是明确的。”

领导的声音沉稳有力:“目标就是要打破现有的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甚至拓展电视、音像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大型电影集团。这将是中国电影业一次深刻的变革。”

话题很快聚焦到北影厂和儿影厂等核心制片单位的归属问题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