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提出了北影厂方面的核心诉求:“我们建议,在即将成立的中影集团框架内,保留北影厂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制片机构。
它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法人,但在创作规划、项目开发、人才使用、制片管理乃至部分收益分配上,应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成为集团内部一个强大的、品牌鲜明的‘制片中心’。”
这个提议,显然与中影公司方面“完全融合”的思路产生了直接冲突。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完全融合”的一方强调统一指挥、减少内耗的重要性;支持“保留相对独立性”的一方,则主要以韩三坪为代表,强调品牌价值、创作规律和已形成的市场机制。
争论的焦点,还包括儿影厂的去向。
眼看北影厂力争独立地位,儿影厂厂长也鼓起勇气,陈述了儿童电影的特殊性和保留专门制片力量的必要性。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
总局领导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在休会间隙的私下沟通和后续的会议中,韩三坪展现了出色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
他不再固守北影厂的“完全独立”,而是强调“相对独立性”和“集团内优势互补”。
他主动提出,北影厂可以将其强大的发行网络和部分管理职能交由集团统一整合,以支持集团的整体发行和管控能力。
同时,他也暗示,北影厂目前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势头,对于新集团的资产质量、现金流和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他还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案:既然要保留北影厂的制片品牌和活力,何不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资源?
他建议,将同样具有特色但发展面临瓶颈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北影厂体系。
“儿影厂拥有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传统和专门的创作人才,”韩三坪阐述道:“但其制作力量、市场能力和资金支持相对薄弱。
如果儿影厂能以某种形式并入北影厂,成为北影厂旗下的一个‘儿童电影制作中心’或类似部门,不仅可以借助北影厂的平台、资源和市场经验获得新生,更好地履行拍摄儿童电影的社会责任,也能丰富北影厂的产品线,实现优势互补。
这对于儿影厂、对于北影厂、对于未来集团,对于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这个“北影厂保留相对独立地位并合并儿影厂”的方案,经过多方斡旋和反复论证,最终获得了总局领导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