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创造内容的人劳有所得,中国电影才有源头活水!”这成了联盟方最有力的口号。
他们强调,电视电影正是在旧体制僵化下的无奈探索和有效补充,它培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并未侵蚀传统电影市场,反而可能因其广泛传播而反哺大银幕。
面对电影厂联盟排山倒海、有理有据的反击,省级公司联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的反驳文章大多集中在“电影厂自身不争气”、“爱拍观众看不懂的文艺片”、“管理水平低下”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对于最核心的“分账不公”、“排片歧视”以及“院线制改革”的呼声,则大多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指责对方“混淆概念”、“否定改革成果”。
这种苍白无力的辩解,在电影厂联盟甩出的铁一般的数据和具体案例面前,显得愈发底气不足。
舆论的天平,开始悄然向电影厂联盟倾斜。
……
就在这纷纷扰扰的舆论激辩中,七月七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如期而至。
王盛平静地走进了设在hd区某中学的考场。
……
高考结束的次日。
七月十日,星期四,《中国青年报》在显要位置,刊发了数月前记者张建伟对王盛的那篇深度专访,标题颇为引人深思:《王盛:在市场的浪潮中“补课”》。
文章详细回顾了王盛如何从北影厂子弟成长为搅动行业风云的青年企业家,重点阐述了他对影视工业化、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思考,以及盛影传媒在婚庆电影、电视电影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但文章最点睛之笔,在于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王盛为何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回归校园,报考北电管理系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