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犀利地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痼疾在于“条块分割”和“渠道垄断”。
省级电影公司凭借行政划拨的区域垄断地位,在发行环节掌握绝对话语权,对电影厂实行“低价买断”或“极低比例分账”,大部分票房收入被中间环节截留。
更有文章引用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指出一部票房千万的影片,电影厂最终能拿到手的可能不足百万,而省级公司及其关联院线却赚得盆满钵满。
第三波,揭露排片歧视,为国产片鸣不平。
这波攻击更为具体。
文章详细分析了近期几部有一定口碑的国产片在部分大城市的排片情况:黄金时段(晚上7点至9点)几乎清一色让位给引进大片或商业性更强的合拍片,而国产片则被安排在上午、中午或下午三四点等“垃圾时段”。
“这种排片策略,无异于直接将国产片扼杀在起跑线上!”
一位评论员愤慨地写道:“一边抱怨国产片没人看、不赚钱,一边又不给它们与观众见面的公平机会,这难道不是省级公司为维护自身短期利益(引进片操作空间大、收益稳),而牺牲国产电影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吗?”
第四波,抛出解决方案,呼吁深化改革。
在充分揭露问题的基础上,联盟方的声音开始指向未来。
数位有分量的专家高声疾呼,现行的发行放映体制已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核心就是推行“院线制”!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允许有实力的资本组建跨区域的院线,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必须建立清晰、透明、合理的制片、发行、放映分账体系,让内容生产者(电影厂)能够公平地分享市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