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隆庆五年过半,也不知道隆庆皇帝还有多少寿数,一旦皇帝龙驭归天,必然会引起朝局的剧烈动盪。
那时候系统会怎么样?
直接修改皇帝遗詔吗?
还是用別的办法左右朝局?
反正无论怎么办,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威望点,不仅仅能渡过危机,还能在新朝捞到不错的政治资本。
除了要节流之外,苏泽也准备做一些能刷威望值的事情。
苏泽想了想,又开始准备起草下一份奏疏。
——
八月十日。
自从通政司进行驛站改革之后,辽东和京师的消息传递极为迅速。
特別是海上飞剪船开通航线之后,三日內辽阳的消息就能传递到京师。
苏泽上书请求朝廷开拓辽东奏疏,朝廷上下也確实討论不出合適的人选。
京师的官员们都在好奇,无事不允的苏二疏,难道因为这个原因要破了不败金身?
这未免也太离奇了。
可仔细想想,辽东確实是这样。
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谁愿意去辽东啊!
没能力没威望的,皇帝和阁老们又不放心。
吏部。
吏部尚书杨思忠来到自己的公房。
等简单批阅了一下公文之后,杨思忠就开始巡部。
和前任不同,杨思忠不喜欢下属前呼后拥,他更喜欢一个人閒逛。
杨思忠也不会在固定时刻巡部,只要是一时兴起,就会四处转转。
这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下属的工作状態,另一方面也是他思考放鬆的时刻。
比起以往的通政司,吏部是个大衙门。
杨思忠这个巡部的习惯,也逐渐被吏部官员知道,如今吏部的官员也不敢在背后议论这位吏部天官。
毕竟京师有传闻,这位吏部尚书心眼小。
虽然大部分吏部官员还是不信的,杨思忠办事能力出眾,对待属下也如沐春风,还能够吸取工作上的意见,是不可多得的好领导,怎么可能心眼小?
但是传言这种事情,总是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此事也成了吏部的禁忌。
作为一个成熟的官僚系统,大明已经运行了两百年。
这样一个系统內,如何討好上级的学问,这帮人精的文官已经研究透了。
而如何利用上级的弱点,更聪明的一拨人也在研究。
唐谨行就是这样一个更聪明的人。
作为辽东军卫出身的进士,辽东上下是非常重视的。
唐谨行的辽东老乡,对他在辽东的家人颇为关照,年节时候老家都会来人拜会。
其中辽阳將军李成梁对唐谨行最是贴心,上一次唐谨行病了,李成梁专门派人送来辽参。
这种以乡党为联络纽带的“投资”是十分常见的,不仅仅边镇的武將会做,藩王也会做,甚至一些会做人的镇守太监都会这么做。
毕竟大家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