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苏泽也主张,策论和八股要並举,恢復策论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八股取士。
苏泽提议,將所有考生继续分卷。
將“南卷”细分为“东南沿海卷”(江浙/福建/广东)、“华中卷”(湖广/江西)、“西南卷”(中卷四省);“北卷”细分为“华北卷”(山东/北直隶)、“西北卷”(陕西/河南/山西)。
苏泽提议,每次会试之前,根据各省近年考生数量、教育水平(如官学密度)、经济发展(赋税贡献)定期调整配额,避免固定比例导致僵化。
同时,苏泽还提议,可以仿效五经,对各卷的考生,各自出不同的策问题目。
比如西北地区,可以出西北屯田、边患边民问题作为策问题目。
而西南的考生,则可以出西南土司治理的问题。
这样一来,朝廷也可以通过这些考生,知道地方上的情况,可以看到他们这些读书人对於地方问题的思考。
然后苏泽提出的第二步,就是拉平这些地域的差別,等到各地录取比例差不多的时候,那就是调节成功了。
等到了那时候,就可以取消这种地域性的政策,重新归为全国一套卷子,不分地域的录取进士了。
对此苏泽也提出了几个方法。
首先是加强通政司的驛站体系,在內陆省份基层也设立驛站,將京师选编的优秀书籍,送到这些內陆县的驛站中,让內陆士子也能接触到最新的书籍和了解朝廷动態。
第二是加强优秀学政官员的交流。
好的学政官员在內陆地区任职,吏部考核的时候应该优待。
如果地方学政官员提高了本地的教育水平,那吏部在选官时候更是要优待。
最后苏泽还提议朝廷,补贴偏远地区士子来京赶考的路费,增加偏远地区的县学府学数量,增加贫困学生的补助。
等到整个奏疏最后,苏泽又重新提到了开徵商税的问题。
这一次,苏泽堂堂正正的拿出了山东和山西做例子。
这一次的会试,山东和山西的士子通过会试的数量明显上升。
苏泽认为,这是这两个省开徵了商税,所以地方上才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建设和教育中,这次提高了两地士子的录取比例。
苏泽自然是提议各地儘快开徵商税。
最后苏泽还是提出了上次顺天府乡试的老办法,在报纸上刊登本次会试名列前茅的士子答卷,消除其他读书人的置疑。
等到申时行看完,他吸了一口气说道:
“子霖兄这份奏疏,当真是魄力十足啊。”
在官场上,形容一个人魄力十足,大概就是暗示太激进了。
申时行实在是觉得这份奏疏太激进了。
苏泽说道:
“汝默兄如果觉得不可行,那就我自己上书好了。”
申时行却说道:
“我签!”
申时行说道:
“正如子霖兄奏疏说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日后就更难解决了。”
“科举的问题,事关万千读书人,本就应该大大方方说出来让大家討论,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
“子霖兄提出了解决方案,申某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你的奏疏上签字好了。”
苏泽看向申时行,自己这位好友,当真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典范。
你可以说他自己没什么强烈的观点,但是他总能赞同正確的意见,並且愿意支持这些意见,即使这个意见不是他提出来的。
等到申时行签完字后,苏泽將奏疏交给贡院外的官员,然后將副本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