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东西榜案

申时行立刻说道:

“子霖兄!如今外面的读书人已经群情激奋了,你可不要衝动啊!”

苏泽说道:

“这次东西之爭,就是一个推动科举改革的好机会。”

“再说了,科举哪一次改革,不会引起爭议?”

“就算这次不改,日后再改,就不会爭议了?”

“本次科举有张阁老坐镇,是经得住检查的,我这个时候上书请求更改南北榜制度,才是最好的时机。”

申时行看向苏泽坚定的眼神,对著苏泽说道:

“子霖兄,奏疏你已经写好了吧?快点拿出来吧,我也要签字。”

“汝默兄,何必如此?”

申时行说道:

“南北榜之事,南北士子失和,大明不能再有东西之爭了。”

苏泽也嘆息了一声。

南六北四的南北榜,其实最后大家都不满意。

南方读书人觉得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名额,是南北榜保护了北方读书人。

北方读书人则更是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明明京师就在北方,九边重镇也在北方,凭什么你们南方能安稳的得到六成的科举名额?

苏泽抽出准备好的奏疏,递给了申时行。

苏泽的这份奏疏,开宗明义的说明了科举的问题。

“乾坤失衡,贫瘠难撑礼乐之舟;赋税悬绝,寒士怎攀青云之梯。”

看到这里,申时行也要叫好了!

科举问题,其实不单单是考生利益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公平的问题。

没办法,大明实在是太大了。

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这已经要比一些小国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了。

苏泽首先就说明了,贫富差距和地域发展的不公平,才是科举失衡的主要原因。

苏泽提出两步走。

如今经济和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已经產生了,再以南北卷录取,那就是对那些不沿海內陆地区的不公平了。

第一步,大明再次细分考卷。

苏泽也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这一次东面沿海地区的考生,要比西部內陆地区的考生录取率高的原因。

这还是因为本次科举更加重视策论实务,加大了策论的比例。

而沿海地区的文化发达,有报纸和书院,能够接触到的消息比较多,所以才能写出更好的策论。

苏泽也同样支持张居正的观点,认为恢復策论在科举中的比重,是绝对重要的事情。

苏泽也在奏疏中写明了原因:

国朝开科取士两百年,八股文中能出题目已然出的差不多了,以至於现在很多县试乡试的考题,都以怪奇偏僻为傲,甚至拆解圣贤书中的句子,用佶屈聱牙的问题来为难学子。

而读书人为了应付这些题目,更是將圣人教诲视作拆字把戏,读书不领会书中的真意,专门钻牛角尖找冷僻的內容来背。

这已经是违背了太祖设置科举的本意了。

这样遴选出来的人才,又怎么能担负起一方父母官的重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