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愤怒的老山长

“你们别小瞧这一点。三十年间,我在两京各省见识了太多的官员,他们刚踏入官场时,大都胸中一腔热血,怀着修齐治平的理想。但渐渐地,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被磨没了棱角,变得和光同尘,甚至同流合污。几乎没有人能在为官二十年后,还坚持自己的初心。”

“我这才明白,朝廷为什么要为翰林官设计一条清贵养望之路,为什么非翰林不入内阁?因为需要保留他们的锐气与理想来领导百官。”老山长说着提高声调道:

“羊有头羊,马有头马,人亦如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引领的,官员也不例外,所以必须要保证百官的带头人,没有深陷染缸,依然有足够的理想和冲劲儿,来维护朝廷的公平与公义,并向这个国家的痼疾开刀!”

“但是当今的三位大学士,已经在内阁太久了,早就耗光了锐气,不愿意去啃任何硬骨头了。更可怕的是,他们柄国日久,深陷染缸,六部九卿都是他们的同党,科道言官不过是其爪牙。他们已经跟满朝官员沆瀣一气,不分彼此了!”老山长指着苏录手中的邸抄,痛心疾首道:

“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他们愧对先帝的嘱托!不然怎么会允许下面人搞出这些丑事来?”

“老山长……”一直在旁装聋作哑的周山长,这下也终于忍不住了,心说老糊涂也得有个限度啊。

“刘李谢三公公忠体国,忠于职守,清誉满天下!与先帝相得始终,是可以跟三杨相提并论的贤相,没有他们就没有弘治中兴,你老对他们的成见太深了!”

“呵呵,贤相……”庞山长冷笑道:“你不过是个举人,所接触到的都是经过加工美化的消息。如今众正盈朝,自有无数人为刘谢二位相公鼓与吹!”

“刘洛阳名声最好,简直是本朝范公了,可他不经科举,直接任命同乡为七品京官!谢余姚名声略逊,是因为他家里公然违反海禁,是整个东南走私的保护伞。我在南京都察院时想查一查谢家,结果就被勒令致仕了。”

“李茶陵公是我翰林院的前辈,他身为内阁次辅,去年奉旨前往曲阜祭孔,回京后将沿途所见写成了奏章,直陈时局艰难,结果内阁竟不予报闻!”庞山长冷声道:

“他跟刘谢二公因此龃龉,不忿之下,将其附于诗集中,自行刊印了一些,送给我们这些老友一观。”

说着他命苏录到屋里书架中取来那本《东祀录》,翻到中间再让三人过目。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