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瞪大双眼,在衙役上来拉住他时大喊出声:“等等,我虚报什么信息了……”
但没人听他说话,衙役随手往他嘴里塞了一块布,直接就拖下去。
王琦这才惊慌起来,一脸恐惧的看向贺县令和四周。
贺县令又抬起惊堂木,正要先退堂,薛韶就起身阻止道:“贺县令,本官看百姓于律法上所知甚少,趁着大家都在,你不如宣讲一下相关法律,只当是普法了。”
贺县令一怔:“普法?”
薛韶目光清冷的扫了他一眼后道:“教化亦是县令之责,太祖高皇帝为了给百姓普法,特意编《大诰》一书广布天下。”
贺县令脸一红,他光去抓经济建设了,教化上,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县的秀才、举人和进士考试上,对于秀才之下的考试和教化工作,基本上不上心。
毕竟,教化的政绩衡量标准就是县城一届出几个秀才,出几个举人,是否有进士得中……
谁会向下教化?
哦,太祖高皇帝会。
那位草莽出生的皇帝,恨不得他的臣民,每一个都识字,每一个都精通律法,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打击贪官污吏,从每一个角落助他治理好国家,让天下每一处都充满光亮,而没有黑影。
所以,他立国之后就让人在《大明律》的基础上编了一本《大诰》。
《大诰》普及的是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当中还有案例列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导百姓如何当一个有道德,有血性,有法律意识的良民。
它不仅教导百姓当官后要清廉,还教百姓们遇到贪官要怎么举报,将贪官绳之于法。
这本书是朱元璋的得意之作,哦,不是他写的,但是他极力主张臣子写的。
所以《大诰》成书之后,朱元璋命各县衙、各县学、各书店都大摆特摆,并定了低价。
为了推广这本书,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民犯罪之后,家中只要藏有一本《大诰》,便可罪轻一等;
再比如,捐官者,须得通读《大诰》,还要学习《大明律》并通过相关考试。
老朱就是,我既要你捐官的钱,又要捐官的质量,哪怕你没有实职,我也不能让你借着当官为所欲为,所以你得学习法律知识。
初衷很美好,真到实行阶段,还真没几个能遵守。
但律法的好处就在于,给想要较真的人光明正大的机会。
此时,薛韶就有这个机会。
贺县令也需要这个机会向薛韶,向皇帝表白自己。
贺县令听明白了薛韶的言下之意,当即朗声向众人普及了一下抓捕王琦的原因,以及《大诰》的重要性,并提醒大家:“有识字,且有能力购买一本《大诰》的,可买一本回去,自己看,也可教导子孙,避免做令祖宗蒙羞之事。”
贺县令看向薛韶,怎样,他这番普法加推荐做得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