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

第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

殿试继续。

李世民的问题落下,殿内举子们纷纷低头思索对策。

一位来自关中的士子率先出列,躬身答道。

“启禀陛下,安置流民当以安抚为要,其一,减免朔方地区三年赋税,让流民得以休养生息,其二,推行均田制,按人丁分配土地,其三,设粥棚、建义仓,保障流民基本生计,如此举措,流民定能安心归附,大唐亦能稳固朔方。”

他说完自信满满的一笑。

可大殿内的群臣,都不以为意的摇了摇头。

这番话听似条理清晰,实则全是空泛的虚话。

减免三年赋税会大幅削减国库收入,且朔方久经战乱,土地多荒芜,均田制根本无从推行。

设粥棚更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让流民真正安居。

李世民听着,眉头渐渐拧紧,连回应的兴致都无,只摆了摆手让他退下。

随后又有几位举子出列,或提议“派官吏严加管束,防止流民作乱”。

或主张“将流民编入军籍,充作边军”。

对策不是过于严苛激化矛盾,就是脱离实际难以落地。

孟周在队列中挺直脊背,正欲出列陈述己见,身旁的赵磊却抢先一步,快步走到殿中,躬身谏言。

“陛下,臣有一策,可彻底解决朔方流民之患!”

李世民抬眼看向他,语气带着几分残存的期待:“哦?你且细说。”

“朔方之地被伪梁割裂十余年,当地百姓久受梁师都蛊惑,多思伪梁、不思大唐。”

赵磊声音洪亮,语气却带着几分武断,“臣以为,当将朔方、夏州的伪梁旧民尽数迁移至中原各州,分散安置,让他们融入大唐百姓之中,慢慢消解异心,同时,从关内中原迁移忠诚百姓填补朔方空缺,如此既能断绝叛乱隐患,又能稳固边疆,一举两得!”

话音刚落,温禾的眉头都是紧锁了起来。

赵磊太着急了。

他还是没弄清楚,问题的本质。

房玄龄便忍不住摇了摇头,出列反驳:“赵郎君此策不妥。”

他语气温和却立场坚定。

“朔方、夏州百姓不下十万,迁移需耗费海量粮草车马,沿途开销何止百万贯?且路途遥远,少则两三月,多则半年,百姓颠沛流离,极易激起民愤,再者,中原百姓安居乐业,谁愿背井离乡前往苦寒朔方?强行迁移,只会引发新的动荡,得不偿失啊。”

赵磊被房玄龄一番话怼得哑口无言,脸颊涨得通红,站在原地不知如何回应。

李世民看着赵磊窘迫的模样,轻轻摇了摇头,眼底闪过一丝失望。

看来温禾的学生,也并非都如吴生那般有实务见识,这赵磊虽有想法,却未免太过理想化了。

就在这时,孟周从队列中走出,躬身行礼。

“启禀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兼顾安流民与固朔方,且无需耗费巨额开销。”

李世民眼前一亮,连忙道:“快说!朕倒要听听你的想法。”

“朔方之战,我大唐将士立下赫赫功勋,其中不少人是出身寒微的健儿,至今未有家业、未成家室。”

孟周定了定神,缓缓说道。

“臣以为,可让此战立功的士兵自主选择去向,若愿留在朔方、夏州,朝廷可在当地为他们划分三十亩良田、一处院落,再按军功等级分配耕牛或牧场,不愿留下的,便按惯例赏赐金银布匹,遣返回乡与家人团聚。”

“如此一来,将士们既能得实惠,又能成为朔方的‘守土者’,比迁移中原百姓更可靠。”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至于朔方旧民,不必强行迁移,可依吴生兄所言,以村落为单位分配耕牛土地,让他们安心务农,将士们分散居住在各村落周边,既能暗中监督,又能与旧民和睦相处,久而久之,旧民自然会归附大唐。”

李世民闻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陷入了沉思。

孟周这法子,确实比赵磊的“迁移之策”可行得多,既利用了立功将士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迁移百姓的麻烦,还能顺带稳固朔方防务,可谓一举三得。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低声议论起来,随后都纷纷摇了摇头。

这意思,好似也都否定了。

片刻后,李靖出列,语气郑重地说道。

“陛下,孟郎君此策虽妙,却有一隐患,军中将士大多是关内子弟,家中有父母妻儿,朔方偏远苦寒,且与中原相隔千里,一旦留下,再难与家人相见,只怕愿留者寥寥无几。”

李靖这话,可谓切中要害,将士们打仗为的是建功立业、荣归故里,若让他们留在异乡,怕是也少有人愿意。

家里有田有房,还有父母婆娘。

凭什么把老子留在那破地方。

如果你敢这么做,兄弟们就反了!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孟周也皱起了眉,显然没考虑到这一层。

李世民看着殿中众人,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温禾从百官之列走出,躬身道。

“陛下,李尚书所言虽是实情,却也并非无法解决。”

“哦?你有办法?”

李世民看向他,伸手捋了捋胡须。

心中暗自失笑。

这竖子是想给自己两个学生找场子吧。

“其实这事不难。”

温禾语气轻松,缓缓说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