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阿耶阿娘,孩儿出息了
“李淳风!”
温禾的声音刚落,“唰”的一声,车帘已被他亲手掀开。
外头的齐三还没反应过来,就见自家小郎君像只灵巧的小豹子,直接从车厢里蹿了出去。
“小郎君!”
齐三猛然一惊,生怕他脚下不稳摔着,慌忙伸手想去搀扶,却见温禾身形一稳,瞬间站得笔直。
一手置于腹前,一手背在身后,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只是微微昂着的下巴,泄露出几分难掩的激动。
“你便是李淳风?”
眼前立着的青年,身着青绿圆领袍,布料上还沾着些许尘土,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头发随意束着,眼角带着淡淡的倦意,瞧着非但没有传闻中仙风道骨的模样,反倒像个常年埋首书卷的邋遢书生。
可温禾心里清楚,这副寻常皮囊下,藏着何等惊世的才学。
这位可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天文数学家,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风定级的人,他所著的《乙巳占》,堪称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虽常与袁天罡并称,还被传为《推背图》的合著者,还被传出是师徒,但二人实为同僚,李淳风的研究更偏重于数学与实测,而非玄学推演。
“下官正是李淳风。”
青年躬身行礼,声音温和却沉稳。
他如今的官职是将仕郎,从九品下,已是官阶中最微末的等级,若非就职于太史局,连踏入皇城的资格都没有。
“不知将仕郎找我有何指教?”
温禾压下心头的波澜,语气尽量平和。
这一年来,他见过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可面对这位在科学领域开疆拓土的先驱,还是忍不住多了几分郑重。
李淳风嘴角微微上扬,暗自松了口气。
先前还担心这般冒昧拦路拜见,会被这位声名鹊起的高阳县子直接回绝,如今看来倒是多虑了。
“不敢’。”
他拱手道。
“下官初到长安时,曾在三味书屋购得一本《初级数学》,传闻此书为高阳县子所作,不知是否属实?”
温禾着实有些吃惊。
《初级数学》刊印至今,总共也才卖出一百多本,没想到竟能入了李淳风的眼。
“确是我所著,难道其中有什么错漏之处?”
他心里犯嘀咕,那可是照搬前世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按理说不该出问题才是。
“不不不!”
李淳风连忙摆手,眼中闪过明显的赞叹。
“那书条理清晰,算法精妙,只是对下官而言,未免有些浅显了,既是有初级,不知高阳县子是否已著有中级、高级数学?”
合着是来求书的?温禾忍不住失笑,这才明白对方的来意,当即点头:“自然是有的,只是我心中倒有一惑,想请教将仕郎。”
“请讲,下官知无不言。”
李淳风眼前一亮,连忙应下,显然对后续的数学著作充满期待。
温禾直视着他:“据我所知,将仕郎早被故鲁国公举荐入过秦王府,以你的学识,即便自荐于陛下,得这将仕郎之位也绝非难事,为何要特意参加科举?更何况,如今殿试尚未举行,其他举子皆未授官,你却已入太史局供职,这实在不合常理。”
他记得原本的轨迹上,并不是像现在这样。
贞观初年,李淳风本是直接上书,对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十八条修改意见,李世民采纳了其中七条,便授了他将仕郎之职。
闻言,李淳风脸上闪过一丝讪然,随即又多了几分坦然的骄傲:“此事说起来,确实让下官汗颜,前番听闻高阳县子任明算科副主考,便想着考题定是你亲拟,必能尽显精妙算理,故而特意应试。”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几分哭笑不得:“未曾想,考题竟多是孩童也能解的基础算术,想来不是出自高阳县子之手,与我预期相去甚远,索性便放弃了殿试,仍按旧法上书陛下,论及《戊寅元历》的疏漏,陛下采纳了我的七条意见,便授了这将仕郎,让我入太史局专司历法之事。”
这番话里的傲气毫不掩饰,却又让人无法反驳。
二十五岁便能洞悉历法弊病,还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这份学识确实足以支撑他的自信。
要知道,《戊寅元历》虽首创“定朔”之法,是历法史上的一大改革,却因计算疏漏屡现误差,连祖孝孙、崔善为等名家校正后仍问题频出,李淳风却能一语中的。
温禾听得心头一震,随即朗声笑了:“原来如此,倒是我耽误了你。不过你放心,中级数学已在整理之中,其中涉及分数运算、开方之术,想来能合你胃口。”
他想起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对数学运算的钻研,知道这些内容定能打动这位行家。
李淳风眼睛瞬间亮如星辰,连忙躬身行礼:“若能得此奇书,下官感激不尽!日后高阳县子若有历法、算学或气象观测上的疑问,尽管吩咐,下官必倾力相助。”
他在气象观测上本就有独到研究,不仅改进过风向测定器,还对云气、风向有系统分类,这话绝非客套。
要知道他今年才二十五啊。
想想自己二十五岁的时候……额,好吧,前世他好像还没活到二十五岁。
惨啊!
温禾心中一动。
改良热气球正需精准的气象观测,造火炮也离不开精密的数学计算,李淳风这不正是现成的助力?
他当即笑道:“那我可就却之不恭了,改日我派人将书稿送与你,届时还要多劳烦你。”
“这是下官应对做的!”
李淳风欣然应下。
齐三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却见自家小郎君和这位太史局的官员相谈甚欢,悄悄松了口气,只乖乖牵着马缰等候。
李淳风离开时,脚步都带着几分不舍,直到翻身上驴,还隔着老远挥手。
温禾望着那匹瘦驴驮着青袍青年远去的背影,忍不住摸着下巴陷入沉思。
李淳风啊,这位在历史上以历法与算学闻名的奇才
前世读史时,他便知李淳风的贡献多限于历法修订与数学典籍整理,比如编订《算经十书》、改良《戊寅元历》,可这多半是受限于时代。
彼时大唐初定,科技需求多集中于农业与祭祀相关的历法,算学也多服务于政务核算,未能向实用科技领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