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禾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至少还要半个月才能完工。
“等学堂建好,便可张贴告示招生了,先招一百名贫家子弟,无论男女都可,年龄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学费全免,笔墨纸砚也由学堂提供。”
他沉吟片刻,又对周福说:“你再派人去一趟学堂,把孙道长请回来,这段时间他一直盯着工地,明明是个医者,却硬生生成了包工头,也该让他歇歇了,后续的收尾工作,让工匠们按图纸做就行,有问题再找我。”
这位孙道长说什么不放心,非要去监工。
不过他在那边,那些匠人干活确实积极了不少。
他们家中但凡有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孙思邈都会免费给他们看病。
不少人都称呼他孙神仙了。
周福虽没听过“包工头”是什么意思,却也明白温禾是心疼孙道长辛苦,连忙躬身应道。
“老奴这就去安排。”
温禾点了点头,不再耽搁,带着孟周、赵磊、吴生三人登上了早已等候在门口的马车。
齐三见众人坐稳,便抖了抖缰绳,马车缓缓启动,朝着皇城的方向驶去。
车厢内,孟周三人依旧有些紧张,不停地梳理着自己准备的应答内容。
温禾看着他们,便从袖中取出,递给三人:“你们看看这个,或许今日能用得上,陛下如今最关心的是民生与军务,你们回答时多往这两方面靠,准没错。”
三人接过纸张,仔细一看顿时眼前一亮。
“先生,这……”
“别这这这了,结合之前我给你们说过的,你们自己领悟吧,能否受到赏识,就看你们自己了。”
正所谓先生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如果他们三个注定没有什么天赋,那温禾便打算让他们日后就做个教书先生。
孟周三人顿时感动不已。
“多谢先生!”
三人齐声道谢,心中流过暖流,满满的都是对温禾的感激。
“先生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要不是车厢内闭塞,他们定然要给温禾跪下了。
……
卯时过半,太极殿内已肃立满朝文武。
朱红殿柱巍峨,金砖地面映着晨光,殿外的晨鼓刚歇,十七位身着青色儒衫的举子便在内侍的引导下,整齐地跪在殿中。
李淳风因已授将仕郎之职,无需参与此次殿试,原本的十八人便少了一人。
温禾立于百官之列,目光扫过跪在最前排的孟周、赵磊与吴生,见三人虽神色紧张,却腰背挺直,暗自点了点头。
方才他给的纸条里,恰好有关于耕牛分配的内容,想来三人应有准备。
“诸位皆是我大唐英才,经春闱层层筛选,方能站在此处。”
龙椅上的李世民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帝王的威严。
“今日殿试,不谈虚文,只论实务,眼下朔方新定,缴获的数万余头耕牛即将分发至各州村落,朕问你们,如何将这些耕牛平均分配,既能惠及贫农,又能避免豪强争抢,助我大唐开垦荒地、恢复民生?”
问题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跪在最前排的几位举子眼神微动,显然已开始思索应答之词。
温禾站在一旁,心中了然。
果然如今李二最关心民生实务。
这问题既考较行政能力,又暗合当前朝政重点,比之单纯的经义问答,更能看出这些人的真才实学。
片刻后,一位来自河东的举子率先出列,躬身答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可效仿古制,按‘井田之法’分配耕牛,每九户为一井,共配三头耕牛,由里正统一管理,农时共用,闲时轮流饲养,如此既能保证公平,又能传承圣人之制,彰显我大唐仁政。”
李世民闻言,不置可否,只淡淡点头。
“嗯,可还有谏言?”
他没有直接否认那个举子的谏言。
但在场的人都看的出来,陛下并不喜欢。
温禾也觉得这个人读书读傻了。
大唐均田制乃是国策,你居然要搞井田制。
要不是你还没出仕,你那脑袋肯定都不在肩膀上了。
又有几位举子陆续出列,或提议“按爵位高低分配”,优先供给勋贵与世家。
或主张“按土地多寡分配”,田多者多配,田少者少配。
回答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却始终绕不开书籍以及阶级,全然未考虑到贫农无田无爵、最需耕牛的现实。
李世民的眉头渐渐皱起,语气也冷了几分。
“诸位所言,皆是书本之论,若按古法,流氓无田,岂不是分不到耕牛?若是没有耕牛又如何开垦新田?若按爵位,豪强本就有能力购置耕牛,再优先分配,岂不是与惠及民生相悖?”
百官皆低下头,不敢言语。
举子们也面露窘迫,显然没料到陛下会如此直白地反驳,一时竟无人再敢出列。
就在这时,温禾注意到吴生悄悄抬了抬头,眼神紧张地朝自己看来。
温禾迎着他的目光,缓缓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鼓励。
得到温禾的肯定,吴生深吸一口气,猛地从队列中站起,躬身行礼,声音虽有些发颤,却格外清晰:“启禀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解耕牛分配之困。”
“你便是吴生吧。”李世民笑着问道。
“微臣是吴生。”
听到他的名字,在场不少人的目光都刻意的朝着温禾看去。
注意到那些人的目光,温禾特意挺起胸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