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中国人也有渴望和平,理解本子的声音。”
沈善登也在关注《南京》上映后的评论。
整个事件,有点出乎他预料的顺利。
这个年代装都不装!
美分、日吹大摇大摆,甚至以此为荣。
而与艺术圈和本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于普通观众的怒火。
源于千千万万的普通观众。
第一批走出影院的观众,除了对历史的沉重缅怀,还有充斥着难以置信的愤怒与憋屈。
“陆钏,我艹你妈!”
网络上。
相关讨论迅速炸开了锅。
“我真是日了狗了!看完《南京》我血压都高了!那个本子兵角川,他凭什么不死?他参与了屠杀,最后放下枪拿起摄影机就完事了?”
这条在电影评分网站下的短评,在几小时内获得了大量点赞。
“陆钏到底想表达什么?让一个刽子手用艺术来救赎?我们死难的同胞同意了吗?我全程都在等这个角川偿命,结果等来他‘用影像唤醒人性’?我呸!唤醒的是他的狗命吧!”
“整部电影,本子兵角川的视角完整得像部成长史,有犹豫,有爱情,虽然是和慰安妇,最后还‘觉醒’了。而我们中国人呢?角色支离破碎,唐先生前期还告密,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总觉得憋着一口气。小豆子更是像个符号!这到底是谁的《南京》?”
“陆大佐,你是不是被本子人收买了?这电影我看不像是在铭记历史,倒像是在给本子人找台阶下!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消解我们民族的苦难,其心可诛!”
观众的愤怒如山呼海啸,几乎一边倒地涌向导演陆钏。
他的博客彻底沦陷,充满了愤怒观众的辱骂。
甚至有人开始抵制他的一切作品,称其为“陆钏太郎”“陆钏大佐”。
此时的陆钏,处在冰火两重天之中。
一边是观众的骂声,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来自本子方面的“肯定”,和文艺圈“大师之作”的赞誉,支撑着他的信念。
不要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