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风暴降临!(23)

2月19日。

《南京!南京!》历经波折,终于登陆全国院线。

电影上映,迅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文艺圈内部,直接扬眉吐气了。

终于,终于,沈善登搅风搅雨之后,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陆钏站出来了!

贾章科和一众文艺片导演和资深影评人,对《南京!南京!》推崇备至。

在一次小圈子的观影沙龙上,贾章科难掩兴奋之情,对身边的朋友们说道:“你们都看出来了吧?陆钏这次,玩得真高级!”

“角川最后拿起摄影机的那个镜头,光影构图,人物状态,分明是在向小津安二郎导演致敬!这是一种跨越国界和历史的电影作者之间的对话!”

一位知名影评人在专栏中赞誉:“《南京》的卓越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叙事窠臼。角川的转变,象征着暴力机器对个体人性的异化,以及艺术对其的拯救。”

“结尾的处理,让我看到了小津《东京物语》中那种静默的,承载了所有悲哀与希望的力量。陆钏完成了一次从历史题材到作者电影的‘艺术飞跃’。”

文艺青年们紧随其后。

在豆瓣等平台,大量分析影片中“小津元素”的帖子涌现出来。

来自本子的“赞誉”,也是层出不穷。

在各方推动下,特别是外务省提供了很大帮助,电影同期在本子上映。

当然,虽然上了,但规模很小。

看到中国的舆论后,一直窥视的本子媒体迅速解除了封锁。

开始大肆报导了这部“角度新颖”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

一些媒体虽然依旧对历史罪孽本身含糊其辞,但对电影的结局处理却大加赞赏。

《产经新闻》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南京!南京!》展现了中国导演难得的理性和对和平的渴望。角川角色的设定,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救赎的可能。这或许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一个信号。”

在本子本土的网络论坛上,随着话题解锁,读空气专家的本子网友才开始表达观点。

“看到角川最终放下武器,选择记录与反思,我非常感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战。”

“中国终于有导演愿意正视历史中个体的挣扎,而不是一味地煽动仇恨。陆君是有勇气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