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不平衡的双方视角,也就平衡了。”
类似的。
“骂”张雪峰,不是认知偏差,而是立场不同。
搞这个动作的就是敌人,敌人骂的也是心里话。
所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沈善登就是要一刀切下去,让敌我看到自己想看的,而且是截然不同的。
陆钏要用日本兵做主角,给了如此完整的人物弧光,沈善登就帮他一把。
就把日本人的视角真实给出来。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两个当事方。
一个是凶手,那就看看凶手是什么样的想法。
反面典型,也是典型。
bj的五月,有了几分燥气,韩三平却感觉到了一股凉意。
沈善登道:“观众感受到的将不是悲悯,而是可怕、心寒,甚至愤怒。”
“当然,这种愤怒,单纯从电影文本,甚至电影本身里,看不到,需要观众带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去共同完成。”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最终的体验,是由电影和观众自身的立场共同完成的。”
“不站在中国视角的人,只会无动于衷。”
沈善登补充道:“我这样做,是为了陆钏好,他想做中国视角,但是能力不足。”
“我思考后,想了想,其实他的想法不一定错。中国沉痛历史一定是中国人来讲吗,不一定。只要做好了,让本子来讲又何妨?”
“这部戏,从筹备到立项困难重重,做出来一定要是陆钏说的那样,否则对不起他的付出。”
“经过我这一改,《南京》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经典。”
“当然,上映后,可能会挨一点点的骂。”
你人还怪好嘞!电话那头的韩三平沉默了片刻,长出一口气道:“你小子,搞艺术也是一把好手。我倒是多虑了。罢了,你把握好度就行。”
至于陆钏,只能苦一苦,不对,是赚到了。
这部戏确实会成为陆钏的代表作。
挂断电话。
沈善登深沉的想着,只有他知道,对《南京》的改动,不止于此。
在他有意的引导和细节铺设下,那个拿起摄影机的角川,其形象和行为模式,指向了本子一位导演,小津安二郎。
这是许多文艺片导演,心中的偶像,甚至祖师爷。
届时,对于电影艺术派,将是插心窝子的一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