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刘晔的陆剑雄、高园园扮演的姜老师等人,唐先生还算是丰满一些、真实一些。
最后,他有机会离开,却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
可是之前他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向本子人告密,这个原本显得比较真实的人物也变得不可信了。
他死后,接力棒传给了小豆子。
在一次次视角传递中,视角断断续续,越来越混乱,到小豆子接棒时已经完全失控了。
本子方面的主人公,中泉英雄饰演的角川,成了整部影片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
相比于中方人物,他一以贯之,而且还给他开了作弊器,让他游离在影片之外,尤其是跟日本这一边格格不入。
他是一个保有人性的本子士兵,面对杀戮,他会恐惧,也会想家。
在把第一次给了一个叫百合子的慰安妇之后,他会想要娶她。
百合子以及长得像她的女人的死,会让他受到很大的刺激。
整部影片,中方视角断断续续,日方视角有血有肉。
结尾更是来了个鬼子军官“忏悔”剧情。
放走两个中国人,以自杀来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大屠杀是真的,是真实历史。
而导演虚构了不存在的救人环节,又虚构了不存在的“自杀救赎”。
不仅是为对方虚构了不存在的忏悔,还把真实的苦难,通过救两个人,这种历史上不存在的行为,消解了真实历史。
不是一般的贱。
沈善登继续道:“视角不平衡,解决方法无非两种:一是删减中方视角的累赘戏份,合并一些功能性重复的角色,让叙事更集中。”
“这一种,陆导不同意,很排斥,还搞小手段。”
“这个陆钏啊。”韩三平叹息道:“那另一种呢?”
“另一种嘛,”沈善登平淡道:“就是破坏日方视角的完整性。”
“就像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既然日方视角太突出,那削弱它,打碎它那种所谓的‘人性复杂’。”
韩三平疑惑问:“可陆钏那边反馈说,现在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更高了?艺术性也更强了?”
“那是站在他的视角,不分敌我的视角来看。”沈善登解释道:“抽离历史背景,忽视民族苦难,站在地球人、火星人、月球人,就是不站在中国人视角。”
“由此视角,单纯看人物弧光,一个日本兵从参与屠杀到愧疚反思,再到放下屠刀,甚至拿起摄影机,这过程确实显得更‘完整’,甚至更‘高尚’。”
沈善登道:“但如果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带着我们的历史苦难去看呢?”
“看到的就不是什么深刻的反思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甚至比伪君子更可怕。”
“是那种做了所有恶事,最后却想用一种看似文明、艺术的方式给自己刷上一层金漆的,赤裸裸的野兽。”
“当他放弃自杀的那一刻,此前的所有犹豫、愧疚都显得无比虚伪。这个人物所谓的弧光,就彻底被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