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光迸现!
一颗人头滚落在地,眼睛还圆睁着,仿佛还没想明白,自己好端端的怎幺就死了?
孔胤植看着堂兄身首分离的惨状,身体猛地一晃,直接瘫软在太师椅上,人事不省。
「好!」
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嘈杂的叫好声和惊叹声。许多士绅模样的人,脸色发白,悄悄用袖子擦着冷汗。
茶馆雅间里,崇祯轻轻关上了窗户,隔断了外面的喧嚣。
杨嗣昌和牛金星还沉浸在刚才那震撼的一幕里,半晌没说话。
「都看到了?」崇祯转过身,语气平静,「这一刀下去,砍掉的不仅是孔胤枢的脑袋。砍掉的,是天下士绅对抗朝廷抗奴国策的胆气。」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躬身道:「陛下圣断!经此一事,『保大明就是保名教』这面大旗,算是彻底立住了。往后推行筹饷之策,阻力必当大减。」
牛金星也激动地说:「陛下,今日之事,堪比檄文!胜过十万雄兵!这道理,这声势,必须让天下人都知道!」
崇祯点点头,看着牛金星:「牛卿说到点子上了。光靠杀人立威,还不够。得让道理深入人心,让声势持续不断。」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杨嗣昌和牛金星,「朕有个想法,要办一份报纸。」
「报纸?」杨嗣昌和牛金星都愣了一下,这个词有点陌生。
「对,报纸。」崇祯解释着,「就像塘报,但不是给官员看的,是给天下人看的。找些文人,把像《讨建奴檄》这样的好文章,把前线将士杀敌立功的事迹,把建奴祸害百姓的暴行,把朝廷抗奴的国策,都写上去,用活字排版,大量印刷,发行到全国各州府的学宫、市镇、码头。让识字的秀才举人看,让说书先生讲给百姓听。名字朕都想好了,就叫——《皇明通报》!」
他看向杨嗣昌和牛金星,语气郑重:「杨卿熟知兵事国策,牛卿文笔犀利,通晓舆情。这件事,朕就交给你们二人去办。要快,要办好。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抗奴保种保教』,就是当今最大的大义!」
杨嗣昌和牛金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一种被重任激励的兴奋。他们齐齐躬身,沉声应道:
「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重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