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了表达尊重。
也是为了借着仪式让蔡邕给《农策》加个光环。
因为蔡邕用另一种方式还以了尊重——他为《农策》作了一篇辞赋。
《农策赋》
惟坤德之载物,辨百谷以养民。昔后稷播时之训,范氏匡廪之陈。
然秘术或藏于府库,良法每敝于荆榛。
唯君子承弘猷制农书,开云汉以照黎烝。
观其纲列三辰,目分九壤,析土脉于圭臬,授天时于指掌。
洫渠疏瀹之规,耒耜精微之象,驱螟蝗有术,御霜露成章。
譬若禹鼎铸形,使妖灾莫隐;羲和执策,令晷刻无荒。
于是颁玉版于四野,驰丹诏于闾阎。合天地之良方,以简绘通兆民。
黉序设犁锄之教,田畯传浸种之签。释老农辨菽之惑,启稚子知穑之缘。
但使青徐无废壤,幽冀有余廛。嘉穗垂而如云,仓囷耸而接天。
嗟乎!周宫垂稻人之篇,汉阙集代田之议,曷若此帙包罗八荒,惠流千古?
观夫野老立耒而诵,蚕妇倚壁而读,方知哲人德昭于民,乃同河岳之永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