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农策

曲辕犁最大的价值是减少人耗,但现在并不是人不够用,而是牛不够用。

于是刘备又画了脚踏犁和公婆犁——这两种犁是山地神器,不需要牛马,靠人力就能开荒。

这俩东西倒是被接受得很快,但问题是……

这两种犁各自都需要耗费铁料十斤左右,由于犁铲是斜角度,又要作为杠杆,为了坚韧实用,就必须用钢。

这年头的钢材,比等重的铜钱贵得多。

想要做到每个劳动力拥有一柄十斤的钢制工具,在这年头真的很难。

要知道一个枪头才一斤半,一把常规汉剑或环首刀才两斤左右,就连戟和钺这些重兵器也就五斤左右。

一把脚踏犁要消耗五把钢刀的钢材,那这玩意推广起来可就太难了,不是缺钱,是缺钢。

而且脚踏犁和公婆犁更适合小面积无法用牛的山地。

如果是在平原地区,牛加上原有的直犁,耕田效率是脚踏犁的好几倍。

归根结底,牛马才是生产力……

工具改良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生产力是否进步是看实际的产能提升,不是看科技水平的。

目前,大汉缺少的其实是各种物力——长期的战乱和灾害,使得整个大汉缺牛,缺马,缺钢铁,缺良种。

但这些东西变不出来,只能靠长期积累。

因此,刘备改了主意——用连环画把各种工具和新的耕种方法都画出来,让劳动人民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方式。

北方平原多,大多情况下是旱作,种植的大部分是粟,平原地区大片土地连接,适合用曲辕犁,实施代田翻陇法。

南方水网多,土地稍软,大部分种稻,适合用公婆犁,实施圩岸围田保障水量。

山地和旱地更适合种黍,也就是黄米,也更适合用脚踏犁。

同时悬赏高产作物,献高产新粮者封侯封君。

把方法传递出去,劳动人民自己会因地制宜的。

各类穑种接续或轮种肥田的方式也都画在图册上了,这些活儿刘备不懂,但农学院懂,他们研究的就是这个。

至于翻车(龙骨水车)、水力磨坊、耧车(条播机,一次能播种三到五条陇)、手摇风谷车等技术,也一并传播出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