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少司徒,朕有惑

“大明只要商品优势还在,那黄金宝钞,就能一直换版再印!超发又如何,自然有夷人担着!”侯于赵再次解释了,黄金宝钞可以一直崩溃下去。

有太多人可以承担这些罪责。

比如奸臣当道,把大司徒少司徒一起拉出去砍了;比如遮奢户不顾大局,私印宝钞,把他们的家产抄了,用还田均田法去兑现黄金宝钞;还不行,就用泰西的办法,用夷人的脑袋,把信誉再撑起来!

办法有的是,黄金宝钞最大的困局,就是黄金宝钞的实际拥有者,不肯发钞。

侯于赵完全可以理解陛下的顾虑,但他希望陛下可以稍微激进一点点,二十多年了,陛下对于宝钞的发行,始终非常的忌惮。

“陛下,物价的有序增长是有益于民生的,而钱荒,是完全不利于民生的。”侯于赵情绪十分激动,但他还是坐下来,试图站在户部的立场上,说服陛下。

物价有序上涨可以刺激工坊的出现,势要豪右更喜欢把银子拿出来投资产业,而不是积蓄,都有钱赚;而钱荒带来的物价稳定甚至下降,代表着谁都没钱赚,看起来稳定,但同样也是在错失时机。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少司徒,债务会螺旋上升,任何债务都会越涨越快。”

“费利佩金债券从一倍超发到三倍超发,用了十二年时间,可从三倍超发,到七倍超发,只用了五年,而从七倍超发到崩溃的十四倍超发,仅仅用了一年,黄金宝钞本质上是债,是朕、是朝廷,欠天下万民的债。”

“如果只是把宝钞看成是统治工具的一种,现在定向增发就不是六百万贯,而是两千万贯了。”

“借钱的时候有多么的潇洒,还钱的时候,都有多狼狈,债务规模越庞大,还钱造成的阵痛就越大。”

纸钞不是金银铜贵金属货币,纸钞是负债,发行的纸钞越多,代表着借的钱越多,借的钱多,一切的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万物竞发,似乎大明马上就要摆脱王朝周期的魔咒,世世代代如此繁荣下去。

等到还钱的时候,产业调令,百姓苦无生计,没有活儿可干,工价在快速下降,这种落差,会让社会不满情绪快速增加,除此之外,还有万民的生活,也会变得十分艰难。

这是朱翊钧如此保守货币政策的第一个原因,债务会造成发展周期的波动加剧,债务越大,波动越大,对万民的影响就越大。

朱翊钧继续说道:“大明只有少数沿海地区完成了商品经济的蜕变,底色还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扛不住任何风险的,而且朝廷高估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对腹地的带动影响。”

“事实就是这种带动表现的并不明显,甚至是负作用,负作用很容易理解,腹地的人口、力役在流失,田土在抛荒,人们舍家弃业,离开故土奔赴沿海地区,人口不仅仅是劳力,还有读过书的人才,还有势要豪右、乡贤缙绅。”

“比如,扬州就有大量晋商,这些晋商在扬州置业安家,而他们在山西获得了财富,却把这些财富带到了扬州。”

“这架马车,没有想的那么强力。”

这是朱翊钧如此保守的第二个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没有有效辐射到腹地,甚至还把腹地的血肉给吸的一干二净。

加大宝钞投放,加大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加剧这种不平衡。

“朕还有一个顾虑,少司徒稍安勿躁,听朕说完。”朱翊钧看得出侯于赵确实有点着急,安抚后才说道:“还有一个,是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印钞赚钱实在是太快了,朝廷一旦习惯了印钞赚钱,就会脱实向虚,从实业转为金融,只需要发钞,就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光,遇到任何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发钞。”

“似乎只要把钞票发出来,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货物,从来不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

保守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原因,印钞太赚钱了!脱实向虚就成为了必然,当人们可以从金融上赚到钱的时候,整个社会,上到朝廷,下到万民,还想去做实业去赚钱吗?

货币政策应该天然保守,这就是朱翊钧的理解。

“那么,少司徒刚刚回朝,其实对朕不了解,朕其实对自己的名声并不在意,暴也好,虐也罢,势要豪右现在连让喉舌骂朕的勇气都没了,朕不在意名声,但朕这三个疑惑,少司徒能回答吗?”朱翊钧十分平静的看着侯于赵。

侯于赵叹了口气,二十多年前,他就听说过,皇帝一句一句‘朕有惑’,把天才张居正都问的头晕目眩,甚至廷议的时候,张居正都在思考陛下的疑惑,失神数次。

现在,轮到侯于赵面对陛下三惑。

顶不住,根本顶不住。

“臣一个也答不上来。”侯于赵是个老实人,他老实承认了自己才能不足,无法为陛下解惑,别说他,就是天下也没人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甚至,侯于赵无法说服陛下,反而有点被陛下说服了,超大规模的超发,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超大规模的超发,是一种懒政,就这个左脚踩右脚螺旋上天的懒政,陛下最起码能玩二三十年,弄一个冠绝古今的万历盛世完全足够了。

至于几十年后,到了还债的时候,自然有后人智慧。

盛世是陛下创建的,后代子孙把握不住,是子孙不孝。

但王国光那句话说得好,任何形式的欠债,都是要还的,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例外。

“老赵啊,朕跟你说,朕其实也想发钞,白银堰塞都集中在了大都会,百姓受钱荒之困多年,久盼甘霖,就跟农户看着皲裂的地,希望老天爷下点雨一样。”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