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能设立松江水师和南洋水师,已经倾尽全力,非常不容易了。
一楼不建,二楼就能凭空出现?
征召一群亡命之徒,这些军纪不够严明的营兵,非但不能安稳地方,反而会把地方折腾的一团糟。
朱翊钧觉得这些杂报的观点,写的都很好,不是在袖手谈心性,而是基于现状去讨论问题,这种氛围,就非常利于变革。
不肯面对现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大阻碍。
“这个杂报有意思。”朱翊钧看完了一本杂报,这本杂报名叫《醉迷春梦》,是半月报,就是每半个月发刊一次。
看着名字不正经,最开始的时候,也确实不正经,写的都是类似于《金瓶梅》之类的文章。
但之前《醉迷春梦》卖的不好,卖的不好不是故事不够精彩,这个赛道很好,主要是抄书的太多,抄书的卖的便宜,都去买抄书或者小作坊出的,而不是他们的正刊。
偶然一次,醉迷春梦的笔正写了豪门内斗的往事,结果就卖爆了,显然愿意钱买杂报的人,喜欢看这个故事,之后醉迷春梦就改了赛道,醉心于写豪门内斗的故事,终于是活了下来。
朱翊钧手里这本,写的是淮扬盐商巨头黄清德。
表面上看,黄清德是个良商,家训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积德行善挂在嘴上,也落到了实处。
黄清德活着的时候,在两淮、扬州等地设立了高达三十六个盐义仓,这盐义仓是专门救济灶丁的积谷仓、赈济仓、活命仓。
就这三十六个义仓,就费了足足三十多万银,才营造好。
而且黄清德积极参与修堰筑坝,疏沟浚漕,比如疏浚扬州郡城东旧沙河,黄清德捐了五万银,疏浚芒稻河,黄清德又捐了六万银,为时人称颂。
每遇灾赈、河工、捐输等事,绝不推诿,备荒防灾,指顾立办。
黄清德的美名,就是他的护身符,在万历维新多次剧烈波动中,黄清德都没有被波及,而且还在多次需要明确立场的时候,黄清德的立场都站在了朝廷这一方。
比如万历十三年,天变势豪乡绅承诺六十四条,就是黄清德领着扬州遮奢户签的字。
黄清德的美名,在万历十四年,他病逝之后,随着六个儿子围绕着家产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化为了乌有。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争家产的案子,只是非常奇怪的是,这六个儿子,争抢的全都是盐义仓。
按理说义仓有一个义字,说白了就是赔钱赚名声,这抢家产,这盐义仓明明应该是负资产,抢这东西干什么,避之不及才对。
随着六子争财的戏码越闹越大,盐义仓本来的面目,才被揭晓。
人们普遍以为,三十六个盐义仓,就是灶丁,也就是煮盐灶工们的活命仓,有什么天灾的时候,盐义仓开仓赈济,不至于饿死,这才是义举。
但随着争家产,盐义仓根本是放钱的钱庄,而且利息极高,利滚利,连老婆孩子都得赔进去,除了钱庄之外,就是两淮最大的赌坊。
这件事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十四年,黄清德死了才爆发出来。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灶丁本身是穷民苦力,他们的声量很小,而且也没人真的在意他们;二来,黄清德有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这些消息,根本无法引起广泛讨论和上级注意。
黄清德,每次遇到灾赈、捐输,都会非常积极,这个积极的背后,不是众爱亲仁、仁爱积德,而是输贿。
比如疏浚旧沙河、芒稻河的十一万银,并没有用到疏浚事上,这些银子,全都落到了扬州知府自己的口袋里。
人们知道这件事,完全是因为反腐司在十九年,抵达了扬州府,对扬州地面贪腐窝案,进行了严密的稽查,一直到二十一年才结案,并且进行了公示。
这里面的勾当,才弄得人尽皆知。
黄清德给知府送礼,目的自然是:联上下之情,而成泰交之谊。
输贿分为了三种,例贡、特贡、日贡。
例贡就是逢年过节照例送礼,这里面讲究很多,逢年过节,节日不同,送的东西也要不同,知府都是士大夫,比较典雅,送礼一定要称心如意才行。
而且要不带烟火气,否则这铜臭味,岂不是污了书生气?
而特贡就不同了,特贡就直接了当得多,都是专事专送,不光是金银这些阿堵之物,还有美人、瘦马也是赠送的范围,有的时候是黄清德求人办事、有的时候是扬州知府索贿。
比如黄清德的四儿子,去乡下看园的时候,就看上了一个美妇人,这美妇人已经成家,这丈夫自然是万般不肯,就被这老四给打死了,这死了人,黄老四就带着美妇人回了园子。
大明民风极其剽悍,朝廷收税,百姓就敢武装抗税,更别提发生这种事,乡民直接把园子给围了,要讨个说法。
这老四带着美妇人连夜跑了,倒是这园子,被乡民给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