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一直到帆船消失后,朱翊钧仍然没有起身,而是坐在观潮楼,看着新港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黎牙实讲的东西,朱翊钧完全能够理解,尊重秩序,而后享受秩序带来的恩赐,这可能也是大明智慧的核心之一。

皇帝陛下想起了万历初年的一件旧事:王崇古杀京营百户。

戚继光在喜峰口埋伏了北虏董狐狸,立下了赫赫战功回京领赏,到北大营驻扎的时候,遭到了京营百户的刁难,戚继光不愿意京营和边军的矛盾激化,选择了谅解。

而王崇古还是军法处置,杀死了这位百户。

那时候,王崇古是京营总督军务。

当时朱翊钧尚且年幼,其实不太理解,为何张居正没有借机发难,而朝中的大臣,包括戚继光本人,都没有对这件事进行深入追究。

到了后来,朱翊钧当皇帝时间久了,观政理政的时间久了,明白了王崇古的选择,和朝中大臣的沉默。

戚继光在蓟州等地,领三镇总兵官,手下有军兵十万,戚继光表面上谅解了这位百户,实际上戚帅当时,真的不打算为难这位百户,对于个人荣誉,戚帅早就看开了,能让他安生的打仗,就是天幸了。

王崇古作为京官,他只能把这百户杖杀,一旦戚继光心里拧成了疙瘩,这十万人会造成多大的动乱?要知道当时戚继光是立下了大功,阻拦了土蛮汗的入寇,回京领赏,却被一个百户如此羞辱。

隆庆元年,土蛮汗以朝廷给俺答汗封王,不给他封王,讨要封赏为由,攻破了喜峰口,大肆劫掠了京畿一番,而戚继光击退了土蛮汗的再次入寇,让土蛮汗损失惨重。

论功行赏,到京师来领赏,却被羞辱,这和李靖打完了吐谷浑之战,干掉了吐谷浑的可汗,回到了长安,却要接受谋反质询调查一样。

百户是当时京营的军兵,自然要按军法处置,以下犯上,羞辱有功将帅而不知悔改,王崇古军法处置了这位百户,也算是一种尊重秩序的选择。

当然,王崇古的主要目的,还是阻拦戚继光封伯入京营做总兵官,他自己都不否认自己是个奸臣出身,这个主要目的,他从来没有否认过。

但朝中大臣、科道言官也对这件事沉默,就是因为这位百户,在挑衅秩序。

同样,还有朱翊钧手刃贱儒陈有仁。

陈有仁美化倭寇肆虐,抹黑诋毁戚继光东征平倭,当时王崇古给皇帝补了驾贴,甚至还给了十张空白驾贴,最后这空白驾贴,都用在了维护王崇古的身后名之上。

而朝臣们同样也没有对皇帝当街手刃贱儒的做法,大肆批评。

因为陈有仁破坏的是‘功赏过罚’这一个天公地道、不证自明的秩序,有功的要给予恩赏,有过的要遭受惩罚,赏罚分明,才能让秩序维护下去。

“回宫吧。”朱翊钧站起身来,回到了晏清宫,他下了车站在宫门前,看着已经挂好的匾额,笑着说道:“无能的应天府啊,就只会说不要,人松江府就只办事,他应天府怎么赢?”

松江巡抚李乐、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动作真的很快,在皇帝准许更名后,立刻又上奏,请定六部在松江府常设衙门,以便国事,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半个科学中心,松江府的这个请求,是非常合理的。

巡抚、府衙这一级别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松江府诸多事务了。

朱翊钧并没有准许这个奏请,一方面是照顾应天方面的情绪,一方面则是没有必要,他每年都到松江府驻跸,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这样劳碌和奔波,他辛苦归辛苦,可一个大明,三个朝廷班子,就有点太多了。

有应天府一个备份,眼下的局势,完全足够了。

实在不行把应天府那套裁撤,换到松江府来。

朱翊钧在七月末关于戎政改制的问题,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廷议,最终戚继光的奏疏,通过了廷议,边方组建二十七个边方步营正式开始推行。

但关于从辽东到广州,沿海地带设置步营,并没有获得普遍共识。

在部分朝臣们看来,还是有点太贵了,以浙江九营、南京振武营这样的地方性质的步营为宜。

大明沿海地带十分的富裕,地方财政完全能够养得起类似浙江九营的地方步营,完全没有建立朝廷直管步营的必要。

水师精锐加上地方步营,完全可以保证地方安宁,防止海患的发生了。

二十七个步营,每年超过 ,戎政靡费将近两千万银的规模,还是有点太多了。

这种恐怖的军费支出,在嘉靖年间是不可想象的。

以嘉靖进士为主的大臣们,对于皇帝如此奢侈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现在的军事实力,真的完全够用了,天下没有那么强力的敌人,需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

陛下难道准备远征泰西不成?

“大臣们的顾虑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嘉靖年间大明岁入五六百万银,万历维新的今天,超过六千万银的岁入,大臣们不得不顾虑,大明岁入能一直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吗?”

“一旦无法维持,营兵建设容易,可裁撤就很难了。”朱翊钧将几本反对的奏疏,放在了面前。

以少司徒侯于赵为首的一批人,他们的反对,不是为了对抗皇权,而是表达担忧。

兴衰这事儿,这片土地反反复复上演了很多次,今天兴盛,养得起,明天衰亡,养不起了,要裁撤,那暴力必然失控。

南京振武营兵变、杭州罗木营兵变,都是战争逐渐结束,削减待遇之后,引起了哗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