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16万、五十四个营兵组建完成,就是回到了五军都督府的制度。
“大明兜兜转转,二百二十年,最终还是回到了五军都督府。”戚继光的面色极其复杂,前路一下子就变得极其明朗了起来。
把太祖高皇帝的军屯卫所、五军都督府,祖文皇帝的京营、营兵、天子守国门等制衡之道,结合起来,就是大明万历维新,军政最终要走的路。
在戎事上,太祖、成祖,的的确确是翻不过去的高山。
戚继光离开了晏清宫,他在宫门前站了很久很久,看着御书房,静静地看了足足两刻钟才离去,他看了这么久,内心的情绪十分复杂。
戚继光擅长戎事,不代表他对政事一窍不通,大臣们虽然没有外传,把这件事烂在了肚子里,可他们内心自然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可皇帝这番召见,并且让他以大将军的名义上奏,继续推行军制改革,就给这件事做了最终定性。
戚继光在看御书房,而朱翊钧站在窗边看戚继光,和戚继光复杂的心思不同,朱翊钧的想法比较简单,戚继光真的老了,当年初次见面,何等的意气风发,现在垂垂老矣。
“过去二十多年,是先生和戚帅护了朕周全,以后,该朕护着他们了。”朱翊钧见戚继光离开,才回到了御案前,对着张宏真心实意的说道。
无论戚继光是何意,朱翊钧都必须要让这件事,安安稳稳的落地,不能出现任何伤害到戚继光、张居正身后名的事情发生。
戚继光的奏疏入朝,朝臣们之间立刻生出了一种由衷的后怕!
表面看,皇帝和大将军信任破产,应当是大明野心家们最好的机会,皇帝和大将军闹起来,那动静得多大!
可戚继光这本奏疏一入朝,事情立刻明朗了起来,皇帝和大将军在配合,在推行军制改革!
这奏疏,草蛇灰线,从万历元年京营重设、万历三年议京营之弊、万历六年扩军到十万、边方确籍等等军制改革是连在一起的,根本就不是临时想出的补救措施。
而且这本奏疏是戚继光上的,这代表着君臣仍然和睦。
李靖在贞观九年挂帅征讨吐谷浑,打的吐谷浑丢盔弃甲,吐谷浑伏允可汗死于手下刺杀,脑袋被手下献给了唐军领赏,伏允可汗的长子,杀死了几个大唐点名要的逆贼,投降李靖,大唐大获全胜。
本来李靖凯旋,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儿,可回到长安,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弹劾李靖谋反。
李靖极力申辩,唐太宗李世民仔细调查后,确定了二人诬告,坐罪流放。
可经过此事,李靖从贞观九年开始,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表面看,是二人诬告,可唐太宗对这个一眼诬告的案子,如此详细调查,而且坐罪也只是流放,其中意味,李靖自然明白。
这才是君臣失和,戚继光这本奏疏,仍然参与机要之事,代表着君臣根本没有失和。
一件事,在皇帝、在大将军、在大臣的视角里,完完全全不同。
大臣们会这么想,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这二十年,皇帝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是性命托付,皇帝主少国疑,把戎事托付给了大将军,大将军其实也把所有的荣辱全都托付给了皇帝。
皇帝赌命,赌戚继光不会谋反,戚继光赌身家性命和九族,赌皇帝不会卸磨杀驴,这种相互可以把命交给对方,一般称之为袍泽。
这样的君臣历史上不是没有,比如刘邦和卢绾,比如朱元璋和徐达,都是如此亲密的关系。
与其相信二人内讧,不如相信二人联手推行军制改革的进展,这样看,一切的一切,立刻变得合理起来。
戚继光的奏疏,写了七千言,分为了六章,一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九边营兵的构建;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海防营兵的远景规划;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为何要这么做的原因,并且重点说明了,这是太祖、成祖的祖宗成法。
他的奏疏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讨论,奏疏里没有讲,构建了海陆营兵后,下一步要做什么?但简直是再明显不过了,下一步的就是依托于五十四个边方步营,恢复五军都督府制。
军屯卫所不是完美的,他最大的缺陷就是土地兼并,生产资料丢失后,军兵逃所,而营兵则是朝廷财政直接养的强军,人数十六万,朝廷养得起,而且监察也能做到位。
“这本奏疏,妙啊!”王家屏看着奏疏,对着梁梦龙说道:“妙哉妙哉,这样一来,京营就必须要强横了,一旦枝强干弱,安史之乱,立刻就会来。”
“戚帅说了这么多,有些复杂,京营的衰亡,就是因为天下无敌,对外没有对手滋生傲慢之心,对内,朝廷必须倚仗,无法无天,即便是有军魂,依旧免不了骄纵的可能。”梁梦龙真心实意的说道:“戚帅,真不愧是不世帅才!”
大臣们和皇帝对京营边方的制衡,有些不同的理解,没有外敌,就在内部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京营不够强大,藩镇就是必然,皇帝、大臣、总兵、庶弁将,都会不约而同的维护京营的存续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