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错愕了一下,自嘲的笑了笑摇头说道:“陛下,臣若是有想法,一定会面奏陛下,臣老了,确实是看了眼。”
“人就这样,很是善变。”
他甚至有些庆幸,就这种事,发生在别的皇帝身上,别说推心置腹的信任了,不埋伏五百刀斧手,都是皇帝心怀宽广,圣恩浩荡,而他效忠的陛下,居然下意识的为他找了个合适的理由。
到这个时候,陛下把冯保、张居正、戚继光三个人的提醒都忘干净了,这三位,总是告诉朱翊钧,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人是极度善变的,人甚至不能共情以前的自己。
“朕倚先生、戚帅文功武治,才有了今日之盛,京营兹事体大,不来这么一下,朕无论如何也无法下定决心继续改制。”朱翊钧之前就否定了戚继光边军野战营兵建设的奏疏,他如此作为,提醒皇帝,就解释的通了。
戚继光再摇头说道:“谢陛下厚爱,臣惭愧。”
看了眼就是看了眼,给自己找个理由遮掩,反而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导致君臣滋生间隙,戚继光没有选择就坡下驴,而是实话实说,实事求是。
“朕有一点想法。”朱翊钧把两本奏疏放在了一起,开口说道:“这二十七个边方步营,应该想办法建立,不仅仅是这二十七个步营。”
“西晋两个皇帝被匈奴人俘虏,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北宋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英宗皇帝北狩,被瓦剌人掳走,但大明却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击败了也先的瓦剌人,守住了江山社稷,还把英宗皇帝给要了回来。”
“景皇帝、于少保、石亨等人所倚仗的,是北直隶、山东等地的备操军和备倭军,这些预备军入京后,打赢了瓦剌人。”
“只有一把刀的时候,这把刀再锋利,也有可能折断、损坏、伤到自己,而有了两把刀后,一把不好用了,还能拿起另外一把。”
大明就是这么不同,京师保卫战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还能打赢,军屯卫所在发力。
朱祁钰、于谦、石亨、就是再厉害,他们没有可用之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翊钧谈了自己对土木堡之变的看法,朱祁镇带着京营打输了,而朱祁钰带着备倭军、备操军打赢了,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就是朱祁钰,还有兵可用。
大明朝廷一直到崇祯年间,依旧不缺少忠于朝廷的兵马。
如何防止京营骄纵化,其根本就在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这两件事上。
张宏在旁边只有惊骇,陛下并不擅长戎事,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儿,可是此刻,张宏才发现,可能是戚继光过于耀眼,大家才没注意到,陛下在戎事上,还是有些天赋的。
“容臣缓思,陛下,臣再看看奏疏。”戚继光把两本奏疏又认真的看了一遍,他写这两本奏疏,没这个意思,但两本奏疏合到了一起,的确是陛下说的那样。
“陛下圣明。”戚继光真的很佩服陛下,这两本奏疏,都好多年了,那本《京营兴衰疏》是万历三年的奏疏了,这都快二十年了,戚继光都记不太清楚具体内容了,可陛下居然还记得,还把他找了出来。
陛下记忆力极好,而且会把看过的东西记住,用到的时候,就能翻找出来,这是政治天赋。
“戚帅也觉得可行?”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和戚继光谈了起来,戚继光也被皇帝的话打开了思路,侃侃其谈,二人聊了足足小半个时辰,君臣二人才停了下来。
“臣回去拟奏疏,奏闻御前,廷议此议。”戚继光把思路理顺之后,打算回去写本奏疏,正式推行此事,他的确是看了眼,的确可以借着这件事,推动了军政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大明更加稳定。
防止京营骄纵,戚继光给的办法是从治军方面,定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魂,立严苛军规、给丰厚军饷的方式,保证军纪严明,而陛下给的答案是平衡之道,不让京营恃宠生骄,才是其中关键。
“戚帅,你稍等一下,朕好像想明白了点事儿。”朱翊钧展开一只手,眉头紧蹙的思索了许久,才试探性的说道:“戚帅,你不觉得很熟悉吗?现在讨论的边军营兵,再往后走,不就是五军都督府吗?”
“咦?!”戚继光一愣,而后有些失神的点了点头。
九边二十七营兵建设成功,总计为8万人,除了九边之外,辽东到广州等沿海地带,也要建立二十七个海防营,总计为8万人,直接归朝廷管辖(算上京营),营兵规模,将达到 。
如此一来,既可以防止京营骄纵,边方无攻伐之心,还能防止水师坐大的海陆失衡。
大明海陆并举,但海贸的利润太大了,以至于海陆失衡在戎政上,也表现的很明显,此举可谓是一举多得。
正如陛下所说,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祖宗成法,洪武军制,五军都督府。
自从靖难之战打完,除了边方之外,其余地方的军屯卫所的田土被兼并,军兵不得不逃所以求生存,随着腹地卫所逃所,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变成了今天的总督巡抚、都司指挥总管戎政的现状。
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表面看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武勋,在正统年间和三杨争夺话语权中落败,导致这个制度衰亡,但根本原因,还是卫所逃所、败坏的最终结果。
边方因为兵凶战危,倒是把卫所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保留这一部分,守护了大明两百年。
戚继光在东南平倭,整个东南,卫所制度已经彻底衰亡,优质兵源,只能把主意打到矿工的身上,义乌兵,确实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