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

第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

朱翊钧处理完了应天府的奏疏,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必须要考虑。

戚继光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可李如松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朱翊钧必须要考虑的。

文张武戚,张居正和戚继光二位定国柱石,他们都是朱翊钧的恩师,一文一武,教导朱翊钧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这种帝师的关系,让皇帝和文张武戚更加亲密。

一如高启愚在应天府乡试搞得《舜亦以命禹》,皇帝真的不是很在意,反倒张居正一辈子不肯放过高启愚。

显而易见,李如松和皇帝的关系,就没有那么亲密了,完全的君臣关系,一如申时行绝对不敢在皇帝面前造次。

可张居正跟皇帝大吵大闹的次数,赶得上朱翊钧和王皇后吵架次数了。

这个时候,军队制度还要再变一变,需要一股制衡的力量介入。

这个制衡力量并非宦官、文官对主帅李如松的制衡,历史经验和教训足够多,只有将帅的平衡,根本没用,要是有用,唐中晚期、五代十国就没有那么多被杀的节度使了。

皇帝站起身来,在身后的书架上寻找,最终找到了戚继光的一本奏疏,这是上次边方军兵确定籍贯,戚继光写的奏疏,大明对边方军镇进行了全面的人口普查,将已经脱离军伍的军兵还民籍,大明军籍人口从二百万众,降低到了一百万,但饷银没有改变。

军饷要发给军兵。

当时戚继光讲,要组建边方营兵,戚继光给的理由,是边方不只有戍边,偶尔也需要进攻,那么边方营兵就很重要了,戚继光规划了二十七个边方步营,分镇九边要地。

朱翊钧再看到这本奏疏,感觉完全不同了,边方步营,不仅仅承担边方进攻职能,同样也承担了和京营互相平衡的职能。

只建立在顶层的制衡,也需要实力上的平衡,才能让京营里的一些野心家,按下自己的野心,不至于暴力失控。

朱翊钧又翻找了片刻,拿出了戚继光的另外一本奏疏,这本奏疏,是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凯旋后,谈大明京营兴衰原因的奏疏。

大明京营起起落落,经过了数次的解散、重组、改制,可是无论怎么做,京营都会逐渐衰弱。

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营兵很能打的同时,非常的昂贵,贵不是营兵的缺点,穷是大明的缺点,起起落落都伴随着大明财政健康与否,朝廷有钱,京营就强,朝廷财用大亏,京营就疲软无力。

朱翊钧之所以要翻找出这本奏疏,是他想起了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

古人有云,兵骄者灭,何故。国家大事在戎在祀,骄兵者,轻敌傲慢于人,必败于敌,亦败于内。

骄兵者,常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在外轻敌冒进,进退失据,大忌也;在内骄纵不法,暴虐凌民,难忍也。

京营之衰,衰于骄,亡于傲,岂有不亡之理。

戚继光这本奏疏,是从骄兵必败的角度,去看到京营的兴衰起落。

在他看来,不仅仅是财用大亏、文武失衡、兴文匽武造成了京营的衰亡,京营自身的骄纵,也是根本原因,对外轻敌冒进,战场上容易战败,对内多有不法,百姓难以忍受,形成了削弱京营的共识。

这一点土木之变,就是真实的写照,轻敌冒进,土木堡一战,大败亏输,京营战斗力的快速衰弱,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戚继光还举了很多例子,主要是营兵仗着强悍的战力,各种不法之事。

再看这本奏疏,朱翊钧又有了新的感悟,京营为何会变得骄纵,其实就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这几个字。

国家必须要倚仗京营对外攻伐,百姓要依靠京营来保证自己的安全,皇帝要用兵,就只能调遣京营,没有别人可用,只能用他们,自然会变得骄纵。

“宣大将军来。”朱翊钧拿起了两本奏疏,准备和戚继光好好谈谈。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戚继光俯首见礼,去宣见的宦官,并没有说什么事儿,戚继光也没有称病推脱,就自己一个人来了。

戚继光简单看了看周围,以他一贯的经验,周围没有刀斧手,也没有任何埋伏的味道。

“坐,朕把戚帅的两本奏疏找了出来。”朱翊钧手一引,示意戚继光坐下说话,他坐在了戚继光旁边,将手里的奏疏递了过去。

戚继光看了这两本自己写的奏疏,疑惑的问道:“陛下,这奏疏有什么问题吗?”

“戚帅,是真的看了眼,还是提醒朕,万历维新,军制也要继续变革?”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朱翊钧怀疑自己被演了,戚继光盯着龙袍看的这个举动,有点不太符合戚继光谨慎的性格。

他的一生,是如履薄冰的一生,这眼看着要走到彼岸了,突然来这么一下,朱翊钧下意识的认为,戚继光在演他这个皇帝,提醒皇帝,军制变革必须要推进,防止京营骄纵。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