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救命之恩,还是知遇之恩,都应该报答。
而玄武门之变夺位从龙,李靖的立场,就有点说不太过去了。
李世民夺位成功后,在贞观元年,让李靖接管了刑部尚书,兼任太子左卫率,贞观二年,李靖就成为了中书令,以武将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因为那时候,李世民还很年轻,有容人之能,根本不在意李靖在玄武门之变中,多少有些摇摆、推辞的立场,委以重任。
可等到李世民老迈,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戚继光比皇帝大了足足三十五岁,皇帝完全等得起,等戚继光安稳终老,全君臣融洽之美名。
“看着点科道言官,不要让他们胡说八道。”朱翊钧看向了阁老陆光祖,让他看着点科道言官,离间皇帝和大将军的关系,真的会挨皇帝铁拳。
“臣领旨。”陆光祖对此很有信心。
科道言官整天怼天怼地,连皇帝都敢怼,唯独不敢怼戚继光,把戚继光给逼反了,谁负责?这脑子一热,说反就反了!
张宏看了眼中书舍人的位置,中书舍人早在小黄门急匆匆回来时,就已经去上厕所了,到现在都没回来。
中书舍人,在大明也捞到了诨号,涝茅子精。
茅子是保定的方言,意思是茅房、厕所,涝茅子精,就是特别喜欢上厕所的意思,说这中书舍人,啥事不干,都泡在厕所了。
朱翊钧继续廷议,关于征伐安南后,设立军屯卫所,戚继光表示了赞成,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营兵本身就是从军屯卫所上长出来的,宁远侯在辽东就三千家丁,就能把东夷打的找不到北,这些家丁,全都是军户。”戚继光首先告诉了大臣们一个基本事实。
营兵、家丁,都是从军户中遴选的,而不是招募所谓的‘游侠豪勇’,这些游侠豪勇、江湖大侠,打着替天行道、为民除害、除暴安良的旗号,多数都在折腾百姓,因为他们不事生产。
这些人在军伍之间,只会成为刺头,不安定因素。
京营的遴选会考察出身,爷爷犯过案子,都不会被遴选入京营,身家清白者入营,不清白的,就是体力、武力选上了,也不会入营,李成梁带的家丁,也是如此。
“在万历九年之前,九边军镇欠饷极其严重,诸位大臣们不知道的是,那时候,边方的军兵,都是做生意。”戚继光说起了往事,万历九年,也就是十多年前。
王国光在万历三年开始解决军队欠饷,一直到万历九年,才初步完成了发饷。
在万历九年之前,军镇军兵们做买卖,那真的可以用无法无天去形容,没有军镇不敢卖的东西,只要你能拿出来钱,火器、火药也是有的。
“赶马捣巢,文成公在的时候,跟朕讲,嘉靖年间一直到万历九年,九边军兵,一到夏秋季节,就会出营到草原上,抢走胡人的马匹,捣毁他们的巢穴。”朱翊钧佐证了这一点。
九边军兵,不仅做生意,还烧烧抢掠。
没办法,朝廷不给饷,这军兵拿着武器,只能想办法自筹了,抢百姓的会被朝廷追责,出塞抢人抢马抢牲畜,就成了自筹的最好办法。
抢来的钱都不珍惜,这些军兵把用命抢来的财货,带着染血的行囊,把钱都散到了赌坊和青楼里,正所谓:
健儿白马紫金鞦,不向沙场便酒楼;
夜来一赌青钱尽,尚有囊中血髑髅。
万历九年,戚继光就跟陛下提了一嘴,军镇不得行商,这件事开始办,办了十多年,已经彻底办妥当了,赶马捣巢,变成了去鲜卑平原收购皮草,也算是有个营生了。
“戎事,其实就三件事,军备、军治、军争。”
戚继光面色凝重的说道:“无论最初的构想、制度建设多么的完善,两百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善恶是非,都会改变。”
“政事、戎事,最终的流变,在长期实际运作中,都会回归到阻力最小的状态。”
“具体到戎事之上,军备由工部、兵部这些官僚组织匠人、农户生产;军治,军队的治理,最终要落到军兵身上;而负责军争的则是世勋。”
“而军屯卫所这个制度,从洪武初年,到现在两百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归根到底,军屯卫所提供了农户匠人生产,优秀的兵源,以及大量世勋镇守。”
军户是世袭的,连黔国公府也是世袭武勋的一部分,上到公侯,下到普通士卒,都是世袭,大富大贵不敢想,但活下去还是足够的,这也能够解释,欠饷的大明军为何依旧能打的原因。
因为军屯卫所,本身也具备生产职能。
而世袭军户、百户、千户、伯侯公的世袭制度,这些卫所是一个集体,会本能的保护本卫所的利益。
戚继光的《战争论》,其实大臣们看的不多,朱翊钧反倒是手不释卷,经常翻阅,这些话戚继光在战争论里讲的更加明确。
“安南卫所之事,其中关键,就在于如何防止卫所田土被兼并,只要田土还属于卫所,那王化安南,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之事。”戚继光说出了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