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第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李佑恭用手里的黄金宝钞,换了点票,而后去买了一点东西,找零的时候,摊主多给了他十二文钱,之所以多给这些,摊主给的是私票,德乐坊发的有价票证。

他到德乐坊买了点,把私票了出去,才回到了巡抚衙门。

他这么转了一圈,在街面上真的走了大半天,明白了票运作的基本逻辑。

这东西和费利佩发行金债券的原理,几乎完全一致。

就像泰西人相信,珍宝船会把新世界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的带回西班牙一样,几乎所有广东人都相信,方会源源不断的通过商行、商帮、穷民苦力的小舢板,运抵广州府。

事实上,府库里没有那么多的方,任由票兑换,但人们还是接受了票,因为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去衡量货物价值。

而且,票除了这个锚定物之外,还有一个让李佑恭意外的锚定物,那就是烟草。

在南洋,烟草广泛种植,烟丝也成为了宝钞通行前南洋的货币,硬通货里的硬通货。

自从大烟草完全官营以来,烟草课税极重,即便是广州官营烟厂,也要缴纳足额的税赋,烟草的价格自然包含了税赋。

而在南洋有一大堆的小厂进行烤烟,而这些烟丝,就成了走私的重头戏。

也是这些小舢板和海防巡检博弈的关键点,因为有些走私烟丝,走着走着就开始走烟土阿片了。

和烟,共同构成了票在广东的流行,但局限于广州府一地,因为两广地区,只有这里最是繁华。

李佑恭转了半天,确定了一件事,人们对货币接受程度,是宝钞大于通宝,大于白银,大于官票,大于私票,大于飞钱。

飞钱是一种很薄的铁钱,这种小钱在大明两百年时间里长期流通,是大明的主要货币,二十来年的时间,小钱被万历通宝几乎完全挤出了市场流通。

不是只有劣币可以驱逐良币,良币同样可以驱逐劣币。

人们别无选择,才会接受劣币,而不是天生喜欢劣质的东西,是市场上有太多的劣币,而良币完全不足,良币才会被驱逐。

只是让李佑恭万万没料到的是,广州府这地方,居然对白银并不是那么的热衷,宝钞和通宝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白银轧印成银币后,不太好找零,一枚银币等于七百枚通宝,日常使用中,银币这种大钱,其实非常不方便,多是用于储蓄、大笔交易,而日常生活,都用铜钱。

但是铜钱完全不如黄金宝钞好用,铜钱又太小了,携带非常不方便,相对宝钞较重、体积小还容易丢、同时还不太方便保管,在市场里,不管是买东西的还是卖东西的,都不太喜欢铜钱,因为铜钱不太好换银币。

宝钞和通宝,都可以在会同馆驿兑换成银币,但是通宝的面值太小了,导致会同馆驿兑铜钱的积极性很低,再加上朝廷推动黄金宝钞的发行,会同馆驿更倾向于兑换宝钞。

所以,才有了宝钞大于通宝大于白银这种现象。

两广巡抚刘继文,请求朝廷定向增发黄金宝钞,是地方需要,同样也是当务之急。

李佑恭将他在广州府的见闻,处置的案件,详详细细的奏闻给了陛下。

朱翊钧收到奏疏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十一日,他看完了李佑恭的奏疏,情况还算乐观,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内鬼。

至于那些敢对大明军出手的海寇,既然选择了对立立场,那就不是大明人了。

“票,朕做了二十二年皇帝,依旧没能解决钱荒的问题啊。”朱翊钧有些感慨的说道。

以前张居正贿赂冯保,用的是盐引,和现在广州府流行的票,几乎没有差别,都是有锚定物的货币。

大明缺钱缺的厉害,连广州府这种大都会,都缺少足够的白银流通。

当然,这不是朱翊钧这个皇帝失败,而是大明就是个饕餮,胃口太大了,多少白银填进去,都不够用。

“下章户部,议一议定向增发的事儿。”朱翊钧写好了公文,让张宏送去户部,给个定向增发的意见,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了宝钞超发的问题。

皇帝现在对超发,已经没有那么的担忧了。

西洋商盟,可以作为一个闸口,把宝钞向西洋泄洪,营造潮汐。

而实现这一切,需要以货物为根基,大明一旦失去了商品优势,就会慢慢失去这种营造潮汐的能力。

大明正在逐渐完善海外开拓与殖民的理论建设,关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殖民,已经开始全面铺开。

而朱翊钧本人三十二岁,春秋鼎盛,如果还能掌舵三十年不变,说一句大明完成了中兴,绝不为过。

“不是,这安南是大锅乱炖吗?这都乱成了一锅粥。”朱翊钧看着陈璘、骆尚志、李佑恭等人的奏疏,一脸的不敢置信。

一个小小的安南,居然有了五驾马车!

大明也就皇帝这一驾马车,文张武戚都在车上,可是安南四大家族一共有五个,多出来的那一个是权臣郑松。

郑松把莫氏击败,莫氏家主,安南都统使莫茂洽、莫全,相继被郑松斩杀。

郑松夺回了升龙城,扶持了新的君王,自己任命自己为‘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当之无愧的摄政王。

而安南四大家族,手下可统计的各方势力,足足有七十二个之多,形成了五主七十二家乱战的局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