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

第 阿公也喜欢便宜

松江远洋商行,已经完全有能力垄断一些货物,比如布生意。

松江府拥有全大明、全世界最多的纺工坊,包含了家庭式作坊、人数不足二十人的小工坊,人数超过千人的大工坊,还有数个机械工坊。

而这些机械工坊和大工坊,完全掌控在松江远洋商行的手里,或者说,有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才能达到松江远洋商行的准入标准,加入工坊。

机械工坊和大工坊的成本一定更低,规模效应导致的成本降低。

并且松江府本地,并不能满足纺的生产,需要从大明腹地或者海外,采买,超过五成的原料,需要从外采购的局面,这让垄断变得更加简单。

因为这些采买布的行商,大多数都隶属于松江远洋商行,只要想,就可以做到。

大明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之所以还没有将所有的小工坊、家庭作坊给挤死,完全是孙克弘和第一任松江巡抚汪道昆有过约定,发财不要发绝户财,要给别人留口饭吃。

远洋商行可以拿走七成的海外订单,但剩下的三成要留下来,给人活路。

在孙克弘看来,这个绝户财的意思是:搞垄断,会被朝廷搞得绝户,这真的是绝户财了。

相应的的原料,尽量使用海外,而非本地,把本地留给中小型工坊和家庭式作坊。

远洋商行嘛,自然要出海去,去海外开拓。

万历开海二十二年,名叫垄断资本的庞然大物依旧在水面下,而非浮出水面,汪道昆和孙克弘的君子协定,之所以在汪道昆离任之后继续履行,是朝廷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市场上。

垄断的危害,在万历维新之前,就讨论的很明白了,张居正那一句天下困于兼并,就是最终的归纳和总结。

“让松江知府胡峻德召开公议会,把这些商贾们召集起来,把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这种定价方式背后的好处和坏处。”

“至于夷人的反对,不必理会。”朱翊钧下达了明确的旨意,对内部解释清楚,至于海外这些夷人,他们没有资格反对。

该强势、该霸道的时候,一定要强势和霸道。

现在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是这几个总督府需要大明的货物,否则他们的白银,只会被泰西给朘剥干净,还换不到什么。

全年均价去定各种货物的价格,虽然有部分的货物会涨价,但有部分货物会降价,这对夷人而言,已经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大明没派出舰队,炮轰他们的港口,逼迫他们接受大明货物,接受大明价格,已经是很仁义了。”朱翊钧再次强调,大明做事已经非常高道德了。

没有仗着兵强马壮四处烧杀抢掠,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坚船利炮轰开港口的大门,已经是大明朝的高道德劣势了。

抢不如种,四处劫掠,不如好好经营发展,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经验和共识,朱翊钧并不打算改变这个共识。

可是夷人若听不懂道理,想要继续维持这种不合理的价格差,大明也精通拳脚。

三十六斤的火炮塞到嘴里,就不会胡言乱语了。

“臣等领旨。”姚光启和阎士选俯首领命,他们等的就是陛下的命令,外交之事归陛下直接管理,没有陛下明确命令,过分苛责夷人,就被科道言官弹劾,也不利于开海。

朱翊钧和姚光启、阎士选聊了聊,而后让张宏送走了他们。

朱翊钧写了封圣旨,下章到了礼部,暂停在环太商盟推行黄金宝钞的流通,一方面事不可为,另一方面,事情要一件一件做。

事不可为,是这些海外番夷总督府,没有充足的货物,却有充足的贵金属,不需要大明的宝钞,大明也有点鞭长莫及。

其次,推行宝钞流通,和推行年均定价,是有些冲突的,只能做一件事。

这两个政策的目的,都是用更少的货物,换取更多的白银,宝钞,干脆就是用纸钞换真金白银。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的货物,才能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宝钞。

朱翊钧写完后,又检查了一遍,下章礼部,大宗伯一份,少宗伯高启愚一份。

礼部的想法很好,军事殖民、经济殖民、政治殖民、文化殖民,推行宝钞海外流通,就是推进经济殖民,想法当然好,可是有些吹求过急,不顾现实条件了。

朱翊钧将圣旨写好,交给了张宏,摇头说道:“文定公还在的时候,说大明只需要五亿两白银,就足够这些白银转起来。”

“当市面上白银足够多的时候,咱大明的这些遮奢户,就愿意从猪圈里把白银刨出来了。”

“可惜,文定公还是失算了。”

王国光在万历六年呈送的《钞法锚定疏》中,展望过未来,经过了户部的核算,只需要五亿枚银币在大明市面上流通,那么遮奢户就不会惜银不用。

猪圈里藏白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遮奢户珍惜手里的白银,积蓄在手中,不肯拿出来用,这导致了大明流通的白银,更少了,加剧了钱荒。

王国光初步估计,在万历五十年左右,大明就可以拥有如此多的白银,到那时,大明的财政政策,可以更加自主的进行制定,因为大明的白银可以完成内循环。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