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朱翊钧见外官固定地点在皇极门的左右廊。

为了让皇帝陛下在松江府也能见到外官、耆老,松江地面专门修了个拱宸殿,如果有陛下有需要,可以在松江府过年,不耽误廊庙陈民念,丹墀问政典。

为了争取陪都资格,松江府真的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

比如整个公议会的流程,和廷议很相似,主议人讲议题、参议众人发言议事表态、主议人更具表态主持定议、部分人员解散、其余人员详订细则等等流程,几乎就是照抄了廷议。

特殊时间,特殊事件,朱翊钧不得不结束廷议制度,把重担扛在了自己肩上,让张居正安度晚年,不代表着朱翊钧已经放弃了廷议,相反,等到张居正身后事确定后,就会重新召开。

三经厂已经把《深翻》印了两万册,和翻身不同,除了皇帝作序之外,朱翊钧还让看完了这本书的张居正、戚继光为此书作序。

张居正的评语非常简单:官范也。

就是当官的典范,当官就好好当官,有个当官的样子,寒窗苦读那么多年,金榜题名,就是为了博一个给别人下跪的资格?

站着,站在所有人头上,把这个官堂堂正正的做了!

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骗自己,大明是官本位,甚至连皇帝都是世袭官,根本没有所谓‘为民无路’这种滑稽的臆想。

戚继光的评语主要是关于还田:

还田之后,浙江已经走在了大明的最前方,其商贸之繁荣,和松江府不相上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自然承平,还田可为,天变无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戚继光所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出自《尚书》,在京营的锐卒,对这句话都非常的熟悉,这是上报天子下救黔首军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百姓所希望的,就是陛下所希望的,万民所希冀的事儿,就是老天爷也要遵从。

天变?狗屁的天变,老天爷不让人活下去,那就在陛下的带领下,万夫一力,把天戳个大窟窿出来!

还田,可以成为大明应对天变的重要手段。

《深翻》初步下发了五千册,要求写读后感,明年贺表的内容,就是《深翻》的读后感。

“陛下,上海大学堂的审查做完了。”冯保看陛下心情还算不错,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情况不好不坏,一共十六位助教、学正被查处,并且已经被缉拿归案,是有确凿证据,指斥乘舆,在讲堂这种公开场合,公然指责大明政令。

相比较六百人的教职工,十六人,真的不算多了,正如陛下说的,读书人嘛,爱发点牢骚,实在是正常不过了。

可是十八大学堂的建设和俸禄,可是陛下内帑出钱,若不是为了推行丁亥学制,陛下的日子也不用过得紧巴巴,无论怎么讲,这都是陛下的恩情。

吃陛下的,喝陛下的,拿陛下的俸禄,放下碗就骂娘,就非常不合适了。

“这个陈准放了吧,其他的依章程移交刑部处置。”朱翊钧认真的看完了所有的案卷,捞了一个人,陈准。

对于有实质性颠覆行为,比如勾结倭寇海寇、参与阿片走私、联袂士大夫破坏新政等行为,都属于实质性谋叛,这类全都斩首示众,祸及家人流放吕宋、旧港等地。

对于没有实质性行为,但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谩骂、指摘,收受好处撰写文章在杂报上故意散播谣言、歪曲事实、引导不良之风等,则一律革罢,褫夺一切功名,永不叙用,连坐家人,三代直系不得科举、不得从军。

最后一档,则是牢骚话范围,这个范围,则主要是警告,要在北镇抚司衙门坐满十五天的班房,严厉警告后,再有下次,则罪加三等处置。

陈准,则是第二类,收受好处,撰写文章,批评朝廷政令。

朱翊钧之所以把陈准单独特赦,是因为北镇抚司呈送了他所有的文章,朱翊钧全都草草看了一遍,十七篇文章里有七篇,是为了底层穷民苦力发声,这七篇文章,情真意切,不算诋毁,顶多算是批评。

当然,剩下十篇一看就是收钱写的文章,那味儿就太冲了,而且写的太差了,完全是应付了事。

朱翊钧拿起了朱笔说道:“自从松江府完成了商品经济蜕变后,整个松江府就沉浸在了一种完全富起来的氛围之中。”

“很多清正的士大夫,为底层穷民苦力奔走发声,揭露社会仍然存在的严重朘剥现状,就会被打为反贼。”

“这种氛围具体的体现,是竟奢之风蔓延,也压制了为穷民苦力发声、揭发朘剥的风力舆论。”

“粉饰太平,不代表真的太平,饰胜之害,蛮夷常胜机要疏,讲的很清楚,饰胜只会导致了大明上下内外,刻意去忽视穷民苦力,说是忽视,其实是抛弃。”

“朕是大明皇帝,是每一位大明人的皇帝,朕不能抛弃穷民苦力,否则终有一日,他们就会抛弃朕了。”

“朕不止一次讲过,也要再次强调,让大明再次伟大,包括穷民苦力在内。”

这就是陈准收银子写文章,依旧被皇帝特宥的缘故,但凡是有一点用,也不至于一点用也没有。

陈准愿意接触穷民苦力,并且愿意为他们写文章,揭发朘剥的现状,这就是有用。

“这篇《背篓》转发邸报。”朱翊钧挑出一篇,刊登在了邸报上。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