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礼法,善恶对错的标准

其实不怪李乐没有恭顺之心,文教七令、民生十条,再加上薪裁所刚刚落成,确实把李乐忙昏头了。

而且他当然不会觉得有问题,因为他读书的时候,还没有万历维新,那时候,至圣先师就真的只有一个夫子,大明所有的文庙里,都只供奉夫子,李乐只会觉得理当如此。

陛下提及,李乐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好好的一个文溯阁落成,反倒成了坏事,好在,陛下没有怪罪。

一进文溯阁,朱翊钧就注意到了两幅画像,一副是伊尹,一副是傅说,这两个都是商朝的臣子。

商汤伐夏救民,可是古圣之一,连儒家都不会否认商汤,而伊尹是商汤最重要的谋士,在商汤病逝后,伊尹废太甲,让太甲悔过后,把王位还给了太甲,辅弼兴治,让商鼎盛了起来。

而傅说,是武丁中兴最重要的谋臣,武丁的伯父和父亲在位的时候,殷商就已经非常衰弱了,甚至是有灭亡的可能,在傅说的辅佐下,才完成了中兴。

“为何是这两位?”朱翊钧站在两幅画像前,有些奇怪的问道。

“回陛下,伊尹是有莘国君的奴隶,傅说则是傅岩筑墙之奴隶,彼时傅说没有姓氏,得武丁赐姓氏,才有了傅氏。”李乐面色严肃的说道:“二位都是奴隶出身,但都成了国之重臣。”

“放在文溯阁,则是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大明的有莘之野与傅岩之地。”

伊尹和傅说都是奴隶,但他们并不是目不识丁,不明事理之人,相传二人在有莘之野耕种与傅岩之地筑城的时候,在庠和序读了书,明白了道理。

学、庠、序,是商朝的学校,学分为了右学与瞽宗,和后来的国子监一样,而庠则是思想教育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儒学堂,序则是军事教育学校,也就是武学。

从甲骨文的卜辞记录中看,有不少是与教育相关的卜辞,学制,在商朝的时候已经趋于成熟了,而且连奴隶也有可能接受教育。

最让士大夫感到难受的是,商朝的学、庠、序教授的内容,有戎、礼、乐、书、数,这几乎和周礼所说的君子六艺几乎一模一样,就是把戎拆为了射和御,就组成了君子六艺。

这更是商周同源的证据之一。

更证明来《周礼》是周公个人奋斗的结果,并不是所谓的尧舜禹三代之上的礼法,这对动辄法三代之上的儒学士而言,是神圣性瓦解的证据。

“有教无类。”朱翊钧抬头看到了文溯阁的匾额。

伊尹和傅说的画像挂在入门两侧,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教无类。

文溯阁藏书三十多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多卷,这里面的藏书,所有非珍椠善本,全都对所有民众开放。

只要是大明人,都可以走进这里读书,而珍椠善本可以购买抄本,但要等抄书的时间。

可以外借书籍,但是必须要有抵押物,才能带走,在文溯阁里看书,是完全免费的。

故意损坏书籍,会被坐罪,轻则劳役,重则流放,放火会被斩首示众,连坐亲族被流放。

文溯阁,是公共性和开放性兼具的图书馆。

这并非松江府首创,也不是大明万历维新的新东西,而是宋制。

宋朝的时候,朝廷设有昭文馆、集贤馆、史馆三馆,对朝中大臣和所有进士开放,可以进入查阅;

地方上,如资州的聚书楼与博雅堂,建康府的紬书阁,庆元府的重楼,扬州的藏书楼等等,都是允许地方士子进入借阅。

而这些士子们读书,需要承担的任务是:每年七月初七,在‘曝书会’这天,走进书楼,将书籍搬运到室外晾晒,除湿防霉、驱虫防蛀。

一些书楼藏书广众,有的时间甚至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晒完。

在晾晒的这段时间,主家往往会提供一餐,和这些士子们结成善缘,甚至一些富裕的地方,比如建康府、扬州府还会提供住宿。

对于家境贫寒、无力入学、无力交纳束脩、却很有天分的士子而言,藏书楼、曝书会,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汲取知识的公共渠道。

松江府新修的文溯阁,就是类似性质,公共性和开放性并存,为有志于此、富有天分、家境贫寒之人,提供读书识字明理的地方。

当然,文溯阁也将是整个大明最大的书坊,无论什么样的书,都可以从这里买到。

甚至是《永乐大典》全本、皇史宬内各种《实录》全本,都可以在这里预定,支付定金后,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书了。

“咱大明各地府州县,不不不,每一府有一个这样的书坊,何愁大明不兴?”朱翊钧在文溯阁停留了很久,翻阅了好几本书,购买了一套最新版的《永乐大典简要本》后,十分感慨的说道。

朱翊钧振武,但他也兴文,丁亥学制每年的投入,已经超过军费了。

“会有那么一天的。”李乐满是憧憬的说道,身在万历维新大变革时代的李乐,真心实意的相信,大明会有那么一天。

朱翊钧笑了笑,阳光灿烂。

或许会实现,或许不会,成与不成,有的时候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去做,重要的是出发。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