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的陛下,带着大明从泥潭中挣脱,通过丁亥学制,对万历大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可惜的是,眼下的泰西,连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都没办法建立,来对抗大明在海洋上的压力,更不用说,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在这个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中,所有的泰西人啊,你们难道要轻佻地、盲目地、选择让对手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吗?
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但我毫无办法。】
黎牙实写完了今天的日记,他的游记,其实就是他在大明生活的日记,而后精挑细选一番,汇编成册,他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好看的,里面全都是牢骚话。
但大明书坊将他的游记印刷后,只要抵达泰西,都会被抢购一空,葡萄牙里斯本甚至诞生了抄书的产业,大明刊刻印发的游记,会在里斯本的工坊里被大量誊抄,誊抄本流向整个泰西。
甚至仅仅凭借着这么一本游记,他已经被人称之为大文学家、旧宗教的终结者、全新时代的开端。
因为黎牙实在他的游记里,写了许许多多对宗教的批评,讲述了中国王权如何战胜神权。
“京营的训练办法,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但这套训练办法,并不适合泰西。”黎牙实已经五十四岁,他已然有些老迈,甚至无能为力再次环球航行,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他很想通过文字,把这个训练法带回泰西,训练办法是完全公开的,都写在了纪效新书之中,费利佩本来有意把纪效新书翻译成拉丁文,但他放弃了,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盖水土异也。
这种训练法,是在大明土地上长出来的,想学也是学不会的,有些路终究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探索。
黎牙实翻动着一本杂报,总结了杂报中的内容,写在了自己的游记中,这本杂报是《民报》上面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是翰林院翰林对龟甲兽骨文的研究。
商王祭祀羌人、牲畜给祖宗,询问是否有灾殃,在早期的甲骨文里,都是贞人,也就是占卜师向上苍询问,但后来的甲骨文,都是商王本人在占卜了,这种变化,算是补足了王权彻底胜利的细节。
在商朝中晚期,王已经控制了占卜的一切解释权。
黎牙实将这个变迁过程写到了游记之中,他不知道这些事儿,会给泰西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但是他觉得有用,就写在了上面。
黎牙实在这里还专门解释了一个误会,他刚到大明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诡异,大明的书籍的质量有点太差了。
至此黎牙实认为是大明没有高超的制书工艺,导致书的质量很差。
大明的纸张很薄,而且大明的墨也很便宜,非泰西的油墨。
这完全是个误会,大明有非常精美的图书,三经厂印刷的所有《永乐大典简要本》、《西游记》等等都十分精美,更遑论皇史宬里放着的明实录,那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大明生活了这么多年,黎牙实终于搞清楚了大明书质量差的原因,为了大批量制造。
大明纸张做的很薄,这件事可以管中窥豹,看到大明和泰西的不同之处。
纸张做薄,是一种极其高端的技术,是工匠们刻意为之,因为大明印刷,都是一面印刷、背面不印、中间折迭、线装封订成书,雕版比活字印刷的成本更低。
泰西的书都可以两面印刷,对纸张厚度就有要求了,这样做,成本太贵了。
大明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低书的成本,降低雕版、纸张的价格,是为了降低书的价格,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大明人对书籍的普遍需求。
大明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在京师有超过半数人识字,而整个大明,超过了两成人识字,就连大长篇百回本的小说,都已经成了市井小民的消费品。
识字的人多、读书人多、书的消费需求大、更加精美同样更贵的书,显然无法适用于大明这种环境,而泰西识字的人少,读书的都是贵人,那自然怎么精美怎么来。
而大明皇帝还在通过丁亥学制,扩大识字率。
黎牙实的游记,在大明并不是特别的畅销,但大明皇帝喜欢看他的游记,主要原因是黎牙实可以提供一个‘友邦惊诧’的纠错机制,毕竟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好面子的很,被友邦揪着不放的事儿,总会有些变化。
门里丢人也就罢了,要是被黎牙实写到了游记里,怕是丢人丢到了国际上。
朱翊钧看完了黎牙实最新篇的游记,总觉得黎牙实变了,他不再编排笑话了,其实皇帝心里很清楚,黎牙实不是江郎才尽,没有能力编了,而是不敢编了,不是怕皇帝的雷霆之怒,是怕皇帝的臣子撕了他。
“他越来越胆小了。”朱翊钧合上了游记,摇头说道。
黎牙实甚至不敢批评大明当下存在的问题了,而是以歌功颂德为主,他已经失去了年轻时候的勇气。
“陛下,沙阿特使送来了一份奏疏,是蒙兀儿国储君、在大明留过学的萨利姆的奏疏。”冯保将另外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萨利姆是阿克巴最出息的儿子,萨利姆等不及继位,发动了对阿克巴的叛乱,阿克巴忍了,把他送到了大明留学,在学成之后,阿克巴召回了萨利姆继续做王储。
萨利姆经常写信到大明,偶尔也以太子的身份,呈送奏疏给皇帝陛下,讲一下蒙兀儿国的一些风土人情。